笮山若水 绿色未来——盐边县创建省级生态县综述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五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然而对于一个怀揣着绿色梦想前行的欠发达山区县来说,五年承载了太多的艰辛和汗水。 自2007年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以来,盐边县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生态文明幸福新盐边”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全过程,截至目前,省级生态县6项基本条件、33项建设指标中32项已达到考核要求。 回望来路,我们欣喜地发现五年间—— 这里的生态工业发展势头正猛,天伦钛白粉、一立球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达标达产;桐子林电站、龙蟒二选厂、攀昆800万吨洗选、云钛公司钛锭一期、龙蟒煤基直接还原、水钢红发公司120万吨/年球团、一立球团、天伦化工技改扩能等项目稳步推进,实现从资源加工型向深度开发型转变。 这里生态农业亮点纷呈,现代畜牧业、早春蔬菜、特色水果、现代林业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芒果、柑橘、枇杷等水果基地达到10.7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根本性改变。 这里的生态乡镇、新村建设成果突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小区6个;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省级绿化模范县,生态人居工程稳步推进…… 一个五年,无数的变化与发展,曾经闭塞的盐边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描绘着最动人的生态篇章。 A 发展生态经济 绿色先行的“盐边选择” 在绿色浪潮涌动的后危机时代,盐边将以怎样的路径切入? 当低碳成为生活消费新主张时,盐边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2007年9月,盐边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县的决定》。自此,吹响了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的“集结号”。 “要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全力攻坚,确保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创建省级生态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是一项真正促进和谐发展的惠民工程,一定要抓实抓好。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也意味着这是一场持久而艰难的革命。 依托重点项目,生态工业提速增效。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思路,成功引进昆钢、水钢等大企业。全力实施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服务体系,提升园区集聚产业的能力。切实抓好园区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和管线工程、园区固废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34.4%;工业增加值65.68亿元,同比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18亿元,同比增长22.5%。 致力促农增收,生态农业稳步发展。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台湾农民创业园、红格、益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初具规模,二滩水淹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正加快推进。制定发展生态农业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立足攀枝花气候特点,大力发展早春蔬菜、早春枇杷、晚熟芒果等特色蔬菜、水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建成国胜有机茶基地125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7万亩;发展优质晚熟芒果65000亩。锐华公司早春枇杷示范园被命名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攀枝花”牌芒果远销海外,国胜茶和红格脐橙被列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 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68亿元,同比增长4.7%;农业增加值7.18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6988元,同比增长20.8%。全县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36万口,占适宜建沼气池的84%,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7万户,采光面积达3.2万平方米。 B 建立生态机制 绿色体系的“盐边实践” 在创建过程中,盐边县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要求,走出了一条具有盐边特色的生态实践之路。 坚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结合资源禀赋,加快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结合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好南北差异化发展关系,结合“两化”互动,加快推进生态人居体系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好历史和现代的关系,结合深入挖掘大笮文化,加快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结合环境监测监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生态能力保障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特色之路的背后,是盐边人在发展中摸索,在建设中前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的一个缩影。 规划是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要求,结合盐边实际,委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精心编制了《盐边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明确了省级生态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创建措施和重点工程。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并经盐边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为2012年把盐边县创建成省级生态县,2017年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县提供了理论依据。 投入是保障。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43亿元,项目建设42.6亿元(生态农业项目11个,投入资金2.58亿元;生态工业项目15个,投入资金28.6亿元;生态旅游项目7个,投入资金1.64亿元;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3个、投入资金5.81亿元;生态人居建设项目17个、投入资金3.43亿元;生态文化及社会发展项目6个、投入资金0.54亿元);生态细胞创建0.49亿元(10个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投入资金0.2亿元,31个生态村建设投入资金0.12亿元,生态家园建设投入资金0.17亿元)。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生态县创建专项经费100万元并逐年增加,2012年已达141.9万元。 活动是载体。该县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县,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开展生态宣传,使生态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增强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开展专题宣传,在全县102所中小学开展以创建生态县为主题的环保征文演讲及知识抢答赛,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带动了全县3万余家庭的参与。以强大的舆论优势引导人们的思想,以浓烈的生态创建氛围影响人们的行动,调动全县人民共创生态县的积极性,激发全县上下打造良好人居环境的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良好局面。 C 打造生态家园 绿色背后的“盐边故事” 走进益民乡、红格镇,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门前绿树掩映,新建的花园、休闲广场以及村旁经过治理后的小溪,为集镇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置身其中,家家是花园,处处是美景。 拥有如此美景的不仅仅是益民乡和红格镇。截至目前,盐边县有已命名或通过考核验收的省级生态乡镇5个,通过技术核查的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自然生态园区1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1个、省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小区5个;市级生态村28个;县级生态村3个;生态家园3157户。 盐边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9月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县的战略决策,把省级生态县创建作为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生态宜居”被列为城镇发展的首要目标。 盐边人在思考:一座城市,什么最重要?盐边人给出了答案:水和空气。“水,老百姓天天要喝;空气,我们一时一刻也离不了。” 正是本着这样最朴素却最深刻地认知,盐边县全面实施“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加强环境监管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按照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污染源全程、全天候自动化监控。投入150万元建成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3套,投入220万元建成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6套,投入40万元建成了工业园区自动监控系统。2009年—2011年,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7%、99.18%、99.73%,连续三年保持高水平。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200万元建成了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5000吨;投入700万元建成了红格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渔门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排污管网建设,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扩大规模,重新立项,设计日处理能力4000吨;格萨拉、箐河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纳入全省农村连片治理,年内动工建设。16个乡镇全部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做到村收、乡运、县处理,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医疗垃圾全部按照要求,由二滩垃圾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D 提升生态内涵 绿色生活的“盐边文化” 大力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加快推进村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文化体育综合活动场所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以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细胞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从物质形态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尚。 深入挖掘以大笮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传承和发扬大笮文化,走文化引领之路,加快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格萨拉影视基地建设,吸引更多的影视剧组来盐边拍摄。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成功举办“攀枝花·格萨拉索玛花节”、二滩—格萨拉—泸沽湖全国山地徒步大赛等重大旅游活动。深入挖掘以“大笮风”为代表的盐边餐饮文化,将盐边菜推向全国。深入挖掘民俗文化,2011年6月,盐边县“苗族绷鼓仪式”“苗族斗釜歌”“傈僳族婚礼”“仡佬族送年节”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力营造生态文化氛围。按照县委“七大战略”任务要求,把“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专项活动”作为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参与生态建设的原动力,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册、宣传资料,开展环保知识“六进”(进机关、进社区、进乡镇、进村庄、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和“环保三下乡”(环境监察下乡、环境监测下乡、环境宣传下乡)行动,提高全县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为建设特色生态文明新盐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来源:攀枝花日报,作者:记者江潇,2012年11月5日) “......渔门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排污管网建设,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扩大规模,重新立项,设计日处理能力400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