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第3154722个访问项目信息论坛
论坛首页
     
主题总数:58162 | 回复总数:99327
 
欢迎『dsm』最新加入论坛
 
     
  您还没有登陆论坛,请登陆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回贴 发新帖 发布小字报

  『项目信息论坛』>>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拟在建项目汇编』 | 本分论坛共57577贴 | 99255回复 | 分论坛版主: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9022-四川省德阳市天元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2011/3/10 23:23:00)
楼主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6
回复数: 94783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6 22:18: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9011-四川省德阳市天元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http://www.waterchina.com.cn/bbs/viewarticle.asp?articleid=56044&classid=858

扎实推进德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高度关注德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指出:灾前德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医疗危废等集中处置能力不足。

两年来,德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报告书》精神,高度重视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将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纳入规划,加快实施。

一、地震前德阳环保基础设施状况

地震前,德阳市环保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1.68%,低于四川省54.1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60%的全国平均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别是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处置设施也难以满足需要。
(一)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设情况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震前,德阳共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3座,分别是:德阳市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广汉市三星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什邡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总设计处理能力为18万吨/日。其中德阳市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约为9万吨/日,广汉市三星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约为1.9万吨/日,什邡市污水处理厂自2007年6月投入试运行后,由于进水浓度过低,无法进行污水处理工艺调试,一直未能实现正常运行。因此,全市实际污水处理量不足11万吨/日。
震前,绵竹市九顶山污水处理厂至2008年5月已完成了80%管网工程,主体工程完成近半。但“5.12”地震的发生使该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全损毁,管网损坏率超过80%。
中江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自2003年开始前期准备,至地震前仍未动工。
2、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
各重点集镇均未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厂(站),生活污水或通过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放,或直接排入周边环境,污染严重。
(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
震前,全市共有垃圾处理厂3个,分别是:德阳市固体废物处置厂(300吨/日)、绵竹市万洁垃圾处理厂(200吨/日)、什邡市海诺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200吨/日)。垃圾填埋场1个,即广汉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震前,德阳市区建成2座生活垃圾转运站。中江县、罗江县未建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城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转运至德阳市固体废物处置厂处置。
2、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黄许镇2004年建成日处理能力为5吨的乡镇生活垃圾焚烧厂,但由于运行成本过高未实现正常运行。各乡镇生活垃圾除部分集中收集运至垃圾处理厂处置外,其余的通过自行填埋处置或随意倾倒,存在较大环境安全隐患。
(三)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震前,除什邡双盛工业园建成一个污水应急池外,全市各主要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基本未按照环评要求落实环保基础设施。
二、近两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针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战略环评《报告书》建议,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了一大批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
(一)纳入重建规划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根据《德阳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年度实施计划(中期调整版)》,市规划区和旌阳区共有绵远河污水处理厂、石亭江污水处理厂、旌南垃圾转运站等8个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列为灾后重建规划,计划总投资超过4.6亿元。绵竹市九顶山污水处理厂、中江县污水处理厂、罗江县污水处理厂、广汉市雒南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和什邡市污水处理厂修复项目也都列入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此外,灾后重建规划还包括一大批重点集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各方努力,目前,各重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恢复重建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1、污水处理项目进展良好
(1)基本实现县县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江苏援建的绵竹九顶山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一期2.5万吨/日)于2010年1月投入试运行,5月通过省环保厅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完成1座污水处理厂修复:什邡市污水处理厂完成管网修复于今年3月投入试运行。
完成1座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扩容:广汉市三星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管网改造实际处理能力提升至3.45万吨/日。
在建污水处理厂3座:中江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一期1.5万吨/日)于2008年10月动工;绵远河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一期5万吨/日)于2010年5月开工;罗江县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一期1万吨/日)于5月完成招投标,目前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和配套管网建设。
规划和前期准备污水处理厂3座:石亭江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一期2.5万吨/日)已完成初步设计、环评等前期工作;广汉市雒南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已经完成了招投标。天元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其中一期5万吨/日)。
至此,全市已经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0.5万吨/日,可实现主要污染物COD削减约13500吨/年。在建7.5万吨/日,列入计划30万吨/日。
(2)建成一批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
两年来,各地结合实际,规划并建成了一大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集镇生活废水污染问题在一些地方得到遏制。如什邡市八角井镇,罗江县略坪镇、新盛镇,中江县永丰乡等。
(3)加快沼气建设推进农村污染防治
结合农村灾后重建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仅2009年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建设5万多口,有力地推进了农村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极大的改善了乡村环境。
2、垃圾处理项目进展情况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广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10年初建成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为200吨;旌南垃圾转运站于2010年5月开工,计划日处理200吨的垃圾压缩中转;罗江县垃圾处理厂(100吨/日)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德阳市固体废物处置场增加日处理能力500吨扩容工程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什邡市生活垃圾处理厂扩建工程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2)乡镇垃圾处理设施
结合乡镇和农村灾后重建,规划和建设了一大批垃圾收集站和垃圾池,配套了垃圾转运车辆,乡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3)危险废物处置设施
什邡市、绵竹市各安装日处理能力为500公斤的医疗废物焚烧装置一台。德阳市固体废物处置厂正在建设日处理5000公斤的高温蒸汽灭菌工艺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预计今年10月竣工,届时可满足全市医疗废物处置需要。
(二)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规划开工了一批涉及城乡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已投入资金近6亿元,主要用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新增保洁人员3000余人、垃圾中转站30个、环卫保洁车辆260余台,新设其它垃圾处理设施11000余个,确保垃圾收集处理,德阳市区垃圾收运率达100%。
三、“十二五”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规划
面对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污染减排的巨大压力,德阳将抓紧“十一五”最后半年和今后几年的时间,抓住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并结合实施《德阳生态市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各县市区形成以焚烧和综合处理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主要园区废水“零排放”,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完成脱氮工艺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质量。
中江、罗江污水处理厂2010年底前建成投入试运行,2011年实现正常稳定运行。绵远河污水处理厂一期、石亭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天元污水处理厂一期、广汉市雒南污水处理厂在2015年前建成。
2、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
列入灾后重建规划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其余污染排放相对较大,规模较大的集镇,规划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站。不具备条件建污水处理站的城镇,采取分户、联片,集中、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设生活废水净化处理池及其它有效方式处理生活废水,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并配套建成符合要求的渗滤液处理设施,实现渗滤液达标排放。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达100%。
罗江县垃圾处理厂(100吨/日)确保在今年建成投入使用。中江县在南华镇(500吨/日)和广福镇(350吨/日)两个垃圾处理厂,在2012年前建成投运。
2、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建设、完善小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完善农村“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2015年前实现行政村以上集中居住点垃圾实现全部收集转运处置。
(三)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满足需要的园区公共污水应急池。污水排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在各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相应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工艺设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工业废水的影响。工业废水未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要建成园区污水处理厂。
其中,园区公共污水应急池在2011年全部建成,污水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园区污水处理厂在2015年前建成投入使用。

(来源:德阳市环境保护局,2010.10.24)

“......规划和前期准备污水处理厂3座:石亭江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一期2.5万吨/日)已完成初步设计、环评等前期工作;广汉市雒南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已经完成了招投标。天元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其中一期5万吨/日......”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admin的回复(2021/9/9 7:09:00)
1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6
回复数: 94783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6 22:18: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德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征求意见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德阳市生态环境局
二〇二一年七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国、省战略深入实施,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德阳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是德阳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德阳市委关于制定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德阳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德阳的决定》等相关规划及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主要总结德阳市“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成效,识别解析生态环境保护关键制约因素、需要重点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德阳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本规划成为指导全市未来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美丽德阳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目 录

一、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1
(一)“十三五”环保工作成效............................................................... 1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8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基本原则..................................................................................... 13
(三)规划范围..................................................................................... 14
(四)规划期限..................................................................................... 14
(五)规划目标..................................................................................... 15
三、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8
(一)完善区域绿色发展机制.............................................................18
(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9
(三)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21
(四)探索创新低碳发展路径.............................................................22
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4
(一)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基础工作.....................................................24
(二)持续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4
(三)主动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26
(四)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26
五、加强污染协同控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8
(一)深化工业源污染防治.................................................................28
(二)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29
(三)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30
(四)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31
六、统筹推进系统治理,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33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33
(二)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34
(三)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37
(四)扎实推进水风险防范.................................................................39
七、开展净土减废行动,推进系统污染防治........................................40
(一)持续推进土壤安全利用.............................................................40
(二)推进涉重领域污染防治.............................................................41
(三)加强固体废物分类处置.............................................................42
(四)提升土壤环境监管水平.............................................................45
八、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环境噪声监管........................................46
(一)加强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46
(二)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与管理.....................................................47
(三)深入推进监管支撑能力建设.....................................................47
九、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守牢环境安全底线........................................49
(一)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49
(二)强化化学物质风险防控.............................................................50
(三)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50
十、强化核与辐射监管,保障生态环境安全........................................52
(一)不断提升核与辐射监管能力.....................................................52
(二)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基础保障.....................................................53
十一、统筹好山水林田湖,打造生态价值高地....................................54
(一)构建生态空间保护格局.............................................................54
(二)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修复.............................................................55
(三)加强生态脆弱区域修复.............................................................56
(四)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建设.............................................................56
(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57
十二、实施协同联防联治,共筑区域监管体系....................................58
(一)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58
(二)不断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共建联防共治体系........................ 58
(三)推动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提升固危处置能力........................ 59
(四)共筑区域生态保护空间,强化生态系统管理........................ 60
(五)健全协同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应急联动能力........................ 61
十三、深化创新制度改革,构建现代治理体系....................................63
(一)健全环境治理党政责任体系.....................................................63
(二)健全生态环境法治标准体系.....................................................63
(三)健全环境保护监管执法体系.....................................................64
(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64
(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65
(六)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67
(七)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68
十四、重点工程.........................................................................................69
十五、保障措施.........................................................................................70
(一)强化组织实施............................................................................. 70
(二)完善制度机制............................................................................. 70
(三)严格考核问责............................................................................. 71
(四)加大资金投入............................................................................. 72
(五)加强队伍建设............................................................................. 72
(六)加强宣传引导............................................................................. 73
......
2.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一是水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沿途城镇生产、生活及农村面源的影响,坪桥河、龙井堰、白鱼河、黑龙堰、24 支渠、仓山河等小流域水环境质量较差,对考核断面水质影响较大;绵远河、柳沙堰、天元城市污水处理厂部分时段还存在溢流现象,周家坝、猫儿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基本满负荷运行,存在溢流风险;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因管网未完善、专业运维能力不足等原因还未实现稳定运行;部分区(市、县)无备用水源地,水源地应急能力不足。
......

“......绵远河、柳沙堰、天元城市污水处理厂部分时段还存在溢流现象,......”

 
     
回贴 发新帖 发布小字报
快捷回复 (作者: )
标题
内容
图片连接
(没有可以不填)
FLASH连接
(没有可以不填)

普通板块 已锁定板块 普通帖 热门帖 置顶帖 精华帖 锁定帖 发新贴 查看精华帖 发布小字报
在线人数:人
您的IP地址是:3.141.21.199,操作系统是:ClaudeBot/1.0,浏览器类型:compat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