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9-湖北省汉川市新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http://www.waterchina.com.cn/bbs/viewarticle.asp?articleid=26678&classid=858汉川经济开发区(新河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公示 项 目 名 称:汉川经济开发区(新河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所 在 地 区:湖北省 投 资 总 额:12013.06万元 项目介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十一条之要求,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简本。 一、拟建工程概况:拟建项目分污水处理工程(即汉川市污水处理厂)和与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泵站等设施。 本项目的本期设计规模为4万m3/d,其中还包括回用水2万m3/d。规划远期建设规模为6万m3/d。工程总投资为12013.06万元。 厂址位于建设地点位于湖北省汉川市新河组团内,位于新河组团红星村,荷沙公路的西北侧、汉正路东北侧30m、规划路东南侧、规划路西南侧。厂区占地面积128.49亩。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污水管道总长为17.6km。本期污水泵站主要为污水处理厂内泵站,污水收集管网全部采用重力自流,不设污水泵站。厂内泵站主要有4座,包括:集水池提升泵站、调节池提升泵站、回用泵、污泥泵。 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为4.8km2,主要服务区域为汉川经济开发区新河组团的工业企业,包括:印刷水洗工业域、服装工业城以及周边相关食品企业,另外还包括的周边1.5公里范围内居民生活污水等。 二、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拟建工程的环境污染特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经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可行。 ①废气:拟建工程臭气污染源主要产生于格栅池、贮液池、沉砂池、调节池、曝气池、污泥贮池及污泥浓缩等。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为在污水处理厂周围设定400m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得有居民点,只宜工农业生产以及发展绿化隔离带,以保证污水厂与人口聚集地保持一定的环境缓冲空间。 ②噪声:在设备选型上选用低噪音设备,对泵类设备采取减震基础,设置隔声罩,并且室内设置,在设备基础设置衬垫,使之于建筑结构隔开;对大功率设备采用隔离布置,并采取隔声、消音等降噪措施,如厂房墙壁设吸声材料等;在高噪音设备周围种植降噪植物;对距离厂界较近的噪声源(如水泵房等)重点进行防治。噪声源室内设置,在基础减震的基础上室内墙壁装饰吸声材料。在此基础上水泵房内水泵地下设置进一步降低噪声源强。采取以上措施后使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厂外区域噪声达到相应标准要求。 ③废水:拟建工程属于污水处理项目,拟建工程废水处理采取的“水解酸化池—CAST池—絮凝沉淀—过滤”工艺,通过对各类水处理工艺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比后选定的,理论和实践较为成熟,拟建工程出水COD去除率达到94%以上,浓度低于60mg/l;硫化物去除率达到86%,浓度低于1.0mg/l,尾水可满足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的要求。 ④固体废物:污水处理站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和污泥。由汉川市川洁垃圾处理有限公司定期收集处理,然后运往位于汉川市新河镇复兴村的汉川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 三、环境风险:拟建工程环境风险主要为污水处理设施发生故障的事故废水排放污染洪南渠及汉江水体,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废水排放量为20000t/d,COD产生浓度在1100mg/l左右,由于排放水量较大污染物浓度较高,一旦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洪南渠,将对汉江水体产生严重影响,威胁到汉江下游饮水安全。因此如果厂区污水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止生产,并检修污水处理设施,严禁废水未经处理外排。 四、规划及产业政策符合性 1.建设项目产业政策相符性:拟建工程是对汉川经济开发区新河组团企业污水及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该项目的实施,使企业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得到大幅度削减,减轻了对汉江的污染,项目建成后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该项目配套建设的区域污水收集管网属于鼓励类第十九项城市基础设施与房地产之第6条“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故,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建设地点规划相符性:工程场址选择符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场选址的基本条件,符合《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北汉川经济开发区规划》。 五、评价总结论:湖北川东环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汉川经济开发区(新河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工程厂址符合《汉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汉川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在落实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范围不得新建居民点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及报批后的报告书所规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能有效地控制和减缓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拟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工程贯彻了“总量控制、区域削减、达标排放”的环保方针,工程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环保角度衡量该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本项目的本期设计规模为4万m3/d,其中还包括回用水2万m3/d。规划远期建设规模为6万m3/d。工程总投资为12013.06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