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一期(3万吨/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评价单位: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二O一三年五月 目 录 1 前言 1 2 建设项目概况 3 2.1 工程服务范围 3 2.2 工程内容 4 2.3 公用工程 8 2.3.1 供电 8 2.3.2 给、排水 8 2.4 工艺流程简述 8 3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10 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 3.1.1 地理位置 10 3.1.2 地形、地貌 10 3.1.3 地质 11 3.1.4 地震 12 3.1.5 气候、气象 12 3.1.6 水文 13 3.1.7 土壤 15 3.1.8 矿产资源 15 3.1.9 生物资源 16 3.2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7 3.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17 3.2.2 社会经济 17 3.2.3 交通运输 17 3.2.4 文物古迹 18 3.3 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18 3.4 环境敏感区 19 4 工程污染源分析 21 4.1.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21 4.1.2 现有污染情况 24 4.1.3 营运期期污染源分析 25 4.1.4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28 4.1.5 事故排放源强分析 29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0 5.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30 5.1.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30 5.1.2 大气防护距离 31 5.1.3 卫生防护距离 32 5.1.4 恶臭气体影响分析 33 5.1.5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 33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34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34 5.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5 5.4.1 预测内容和评价标准 35 5.4.2 预测模式 35 5.4.3 预测结果分析 36 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37 5.5.1 栅渣、沉砂、生活垃圾 37 5.5.2 污泥 37 5.6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8 5.6.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38 5.6.2 水环境影响分析 39 5.6.3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39 5.6.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39 5.6.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0 6 环境风险评价 42 6.1 生产原料有毒有害物质风险评价 43 6.1.1 物质危险性识别 43 6.1.2 生产装置危险性识别 44 6.1.3 贮运过程危险性识别 44 6.1.4 重大危险源识别 45 6.1.5 盐酸、乙酸的防范措施 45 6.1.6 氯酸钠的防范措施 46 6.1.7 风险管理 46 6.1.8 应急预案 46 6.1.9 应急组织机构 47 6.2 污水处理厂运行事故分析 48 6.2.1 事故类型分析 48 6.2.2 运行风险事故对策措施 49 6.2.3 污水处理厂运行事故应急机构及其职责分工 52 6.3 风险综合评价结论 53 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54 7.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54 7.1.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54 7.1.2 废水防治措施 55 7.1.3 噪声防治措施 55 7.1.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55 7.1.5 生态恢复措施 55 7.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56 7.2.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56 7.2.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57 7.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57 7.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57 7.2.5 事故性排放防治措施 58 7.3 绿化工程 59 7.4 环保措施及投资 59 8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60 8.1 分析目的 60 8.2 分析方法 60 8.3 经济效益分析 60 8.4 环境效益 61 8.5 分析结论 61 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62 9.1 环境管理 62 9.1.1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 62 9.1.2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62 9.1.3 排污口规范化设置 63 9.1.4 环境管理计划 63 9.2 监测计划 64 9.2.1 环境监测的目的 64 9.2.2 环境监测的任务 64 9.2.3 环境监测机构 65 9.2.4 环境监测内容 65 10 公众意见调查 67 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68 11.1 评价结论 68 11.1.1 项目概况 68 11.1.2 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68 11.1.3 环境质量现状 68 11.1.4 污染防治对策 69 11.1.5 达标排放结论 70 11.1.6 环境风险分析结论 70 11.1.7 效益分析结论 70 11.1.8 公众参与 71 11.2 评价建议 71
1 前言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鹤壁市山城区(老城区)的西南部,是《鹤壁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规划的重工业发展用地,南起淇滨区上峪乡,北至鹤山区砂锅窑村,西至淇滨区大河涧乡,东至山城区西鹿楼。集聚区由三个组团组成,以建成区现有产业为基础,以煤化工和盐化工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集约发展。根据集聚区水资源规划,园区将采用盘石头水库作为主要给水水源,丘陵区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根据鹤壁市未来的区域发展用水需求、集聚区后续发展需水量、枯水年份及低保证率等情况,盘石头水库可供应水量将会逐年吃紧。集聚区周边相关的主要地表水体为泗河及汤河,目前主要控制断面的COD及氨氮均无环境容量。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任何一个有污水产生的区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是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手段。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保证城市用水安全,同时减轻泗河及汤河的污染程度,康达环保(鹤壁)水处理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 经查阅相关资料,原《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已于2009年5月由鹤壁市环境保护局(鹤环审[2009]8号)批复,原项目环评概况如下:项目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水泉村东,占地面积50000m2,总投资16926.6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污水处理工程6万t/d(采用CWSBR工艺)、中水回用工程6万t/d及配套管网建设。原评价对象因规模及工艺发生重大改变(污水处理规模由6万t/d变为3万t/d,工艺由CWSBR工艺变为“水解酸化+PACT+臭氧氧化+微絮凝过滤”工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有关规定,需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本次评价项目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13104.07万元,拟建于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水泉村东,距省道302与乡道005交叉口西240m(地理位置见附图1);拟采用“水解酸化+PACT+臭氧氧化+微絮凝过滤”工艺,投入运营后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中水全部回用于聚集区工业及市政用水。(注:本污水处理厂设计总污水处理规模为9万t/d,中水全部回用于聚集区工业及市政用水。其中一期规模3万吨/日,二期扩建后规模达到6万t/d,远期规模9万t/d)。 经查阅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发改委令2011年第9号)可知,本项目建设属于鼓励类中第三十八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第15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满足《鹤壁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卫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需要,贯彻了“节能减排”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符合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见附图2)。项目位于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占地性质属于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见附图3)。本项目总用地面积59609.66m2(其中工程用地面积49961.28m2,代征道路面积5220.11m2,代征绿地面积4428.27m2),用地已经鹤壁市国土资源局预审通过,符合鹤壁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见附件1;本污水处理厂已获得《规划设计条件》,见附件2。 经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该项目属U类(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环评类别为报告书。受康达环保(鹤壁)水处理有限公司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工作。评价单位在接受委托后,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纸,进行现场踏勘调查,了解场址及其周围环境概况,并组织对现场各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实测工程相关污染因素,经预测和评价,本着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编制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现场踏勘,本项目已开始施工,本次评价属补办环评性质。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鹤壁市环保局、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大力支持以及建设单位的密切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2 建设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收水范围为集聚区的北部、中部及南部组团。 本项目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工程,拟采用水解酸化+PACT+臭氧氧化+微絮凝过滤工艺,投入运营后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中水全部回用于聚集区工业及市政用水(本污水处理厂设计总污水处理规模为9万t/d,其中一期规模3万t/d,二期扩建后规模达到6万t/d,远期规模9万t/d)。本项目的基本情况见表2-1。 表2-1 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内 容 1 项目名称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项目 2 建设单位 康达环保(鹤壁)水处理有限公司 3 总投资 13104.07万元 4 工程厂址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水泉村东,距省道302与乡道005交叉口西240m) 5 占地情况 总用地面积59609.66m2(89.414亩),其中工程用地面积49961.28m2,代征道路面积5220.11m2,代征绿地面积4428.27m2 6 劳动定员 35人 7 工作制度 年工作日365天,三班制,每班8小时 8 建设性质 新建 9 工程规模 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中水全部回用于聚集区工业及市政用水 10 处理工艺 水解酸化+PACT+臭氧氧化+微絮凝过滤工艺 11 涉及物料 PAC、PAM、盐酸、乙酸、氯酸钠、双氧水、粉末活性炭 2.1 工程服务范围 根据工程的设计资料,本污水处理厂设计总污水处理规模为9万t/d,总体工程设计远期服务期为2020年, 服务范围为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即南起淇滨区上峪乡,北至鹤山区砂锅窑村,西至淇滨区大河涧乡,东至山城区西鹿楼,服务面积为17 km2。 鉴于集聚区企业入驻时间不确定,陆续有企业入驻,水量、水质不确定因素较多,本污水处理厂计划分期实施。本项目为整个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中的一期建设工程,建成后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设计服务期为2014年,服务范围同总设计服务范围一致,即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2.2 工程内容 (1)工程主要构筑物 本项目土建按3万t/d实施,详见下表。 表2-2 项目主体工程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构(建)筑物 主要尺寸(m) 结构形式 单位 数量 1 格栅泵房集水井 格栅渠 L×B×H=11×2×8 钢筋混凝土 座 2 泵房集水井 L×B×H=15×15×9 钢筋混凝土 座 1 2 事故池泵房 格栅渠 L×B×H=11×2×8 钢筋混凝土 座 2 泵房集水井 L×B×H=10×10×9 钢筋混凝土 座 1 3 细格栅沉砂池 进水井 L×B×H=4.8×1.8×8.25 钢筋混凝土 座 1 细格栅渠道 L×B×H=8.05×2.3×2 钢筋混凝土 条 2 沉砂池 L×B×H=12×4×6.5 钢筋混凝土 条 2 出水井 L×B×H=4.8×1.5×8.25 钢筋混凝土 座 1 4 水解池 L×B×H=50×13×6.5 钢筋混凝土 座 1 5 事故池 L×B×H=80×32×6.5 钢筋混凝土 座 1 6 A²O池(投加粉末活性炭) L×B×H=50×45×6.5 钢筋混凝土 座 1 7 二沉池 Φ29×4.8m 钢筋混凝土 座 2 8 污泥回流池 L×B×H=6×6×5 钢筋混凝土 座 1 9 臭氧设备间 L×B×H=12×30×6 框架结构 座 1 10 臭氧接触池 L×B×H=13×12×7 钢筋混凝土 座 1 11 混凝池 混合池 L×B×H=2×2×4 钢筋混凝土 座 1 絮凝池 L×B×H=12×7×5 钢筋混凝土 座 1 12 连续流砂滤池 L×B×H=15×12×7 钢筋混凝土 座 1 13 接触消毒池 L×B×H=12×10×5 钢筋混凝土 座 1 14 回用泵房 L×B×H=20×12×6 钢筋混凝土 座 1 15 贮泥池 L×B×H=18×16×5 钢筋混凝土 座 1 16 污泥脱水机房 L×B×H=15×35×9 框架结构 座 1 17 鼓风机房 L×B×H=12×38×6 框架结构 座 1 18 加药间 空压机房 L×B×H=5×6×4.5 框架结构 座 1 加药间 L×B×H=5×6×4.5 框架结构 座 1 加氯间 L×B×H=9×6×4.5 框架结构 座 1 碳源投加间 L×B×H=5×6×4.5 框架结构 座 1 19 变配电间 L×B×H=30×14×6 框架结构 座 1 20 办公楼 L×B×H=32×14×9 框架结构 座 1 21 机修间仓库 L×B×H=24×9×5 框架结构 座 1 22 值班传达室 L×B×H=6×5×3.5 混合结构 座 1 (2)工程主要设备 本项目机械设备均按照3万t/d的规模实施,详见下表。 表2-3 主要机械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工艺参数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 格栅渠和集水井 1 铸铁方闸门 MXF700×700,铸铁 台 2 / 2 手动启闭机 QS-Y 台 2 / 3 粗格栅 栅宽:1000mm 台 2 设计流量3350m3/h 栅条间隙为50mm,1.1kW 4 螺旋输送压榨机 XWLY-300 N=2.2kW 台 1 / 5 提升水泵 Q=453m³/h,H=18m,N=36kW 台 2 1用1备,设计流量1.5万t/d 7 轴流风机 T30,N=0.5kW 台 2 / 8 电动葫芦 CD2-6,N=2kW 台 1 / 二 细格栅和曝气沉砂池 1 转鼓固液分离机 转鼓直径:φ1200 台 2 / 栅条间隙5mm;N=4.0kW 2 螺旋输送机 D=300mm,N=2.2kW/套 套 1 / 3 行走行车装置 轨距:5.05mm 整机功率:5.5kW 套 1 / 行车速度:1.2m/min 4 吸砂装置 Q=40m³/h,H=6m,N=1.5 kW 台 1 / 5 旋流吸砂机 / 台 1 / 6 螺旋式砂水分离器 含砂量:72m³/h,N=0.75kW 台 2 / 7 撇油管 / 套 2 / 8 空气压缩机 100m³/h,1.5kW 台 2 1用1备 三 水解池 1 布水器 / 套 16 / 2 排泥电动阀 DN200 套 1 / 3 玻璃钢盖板 / 套 1 / 四 事故池提升泵房及事故池 1 潜污泵 Q=625m³/h,H=18m,N=50kW 台 3 2用1备 2 潜污泵 Q=100m³/h,H=7m,N=3.5kW,耐腐蚀 台 3 2用1备 3 潜水搅拌器 N=7.5kW 台 12 耐腐蚀 五 A²O 1 水下搅拌器1 N=2.5kW 套 4 / 2 水下搅拌器2 N=3kW 套 12 / 3 混合液回流泵 Q=1250m³/h,H=0.5m,N=4.5kW 套 2 2用1备 4 中孔曝气器 1m,空气量3-8m³/h 米 1408 / 5 粉末活性炭 首次投配率:10g/L 吨 150 / 6 可调式出水堰 0.5Kw,500mm×500mm 套 8 / 7 水射投加器 / 套 1 / 8 粉末活性炭储罐 10m3 套 1 / 六 二沉池 1 辐流式沉淀池刮吸泥机 N=0.75Kw,L=29m 台 2 / 2 出水堰 / 套 2 / 七 污泥池及回流池 1 污泥回流泵 Q=625m³/h,H=5m,N=18.5Kw,变频控制 台 2 1用1备 2 剩余污泥泵 Q=40m³/h,H=10m,N=5Kw 台 2 1用1备 八 臭氧接触池及臭氧车间 1 循环泵 Q=460m³/h,H=10m,N=22.5kW 台 3 2用1备 2 臭氧发生系统 4.5kg/h, N=72kW 台 3 2用1备 3 制氧系统 LU55-7,N=60kW 套 1 / 4 尾气破坏系统 DT-550F 套 1 / 九 高效沉淀池 1 混合搅拌器 N=3kW 台 1 / 2 混合搅拌器 N=1.5kW 台 4 / 3 刮泥机 D11m,N=1.5kW 台 1 / 十 活性沙滤池 1 连续流砂滤池单元 Q=48m³/h 套 20 / 十一 回用泵房 1 中水回用水泵 Q=907m³/h,H=45m,N=90kW 台 3 2用1备,变频 十二 脱水机房 1 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 Q=40m³/h,N=15kW 台 3 2用1备 2 进泥螺杆泵 Q=40m³/h,h=20m,N=7.5kW 台 2 1用1备 3 空压机 Q=0.6m³/min, N=2.2kW 台 2 / 4 絮凝加药装置 絮凝剂投加量3~5g/kgDS, 套 1 / 制备能力1750L/h, N=2.0kW / 5 螺旋输送机 LXY360 , N=2.2kW 套 2 / 6 加药泵 Q=1m³/h,N=0.75kW 台 2 1用1备 十三 鼓风机房 1 曝气鼓风机 Q=2500Nm³/h,0.75Mpa,N=80kW 台 3 2用1备 2 鼓风机 Q=500Nm³/h,0.6Mpa,N=17.5kW 台 2 1用1备 十四 加药间 1 连续流砂滤空压机 Q=3.6Nm³/min, N=37kW 台 2 / 2 冷干机 Q=7.5Nm³/min,N=1.1kW 台 1 / 3 前置过滤器 / 台 1 / 4 精密过滤器 / 台 1 / 5 连续流砂滤池絮凝制备装置 N=0.75kW 套 1 / 6 加氯装置 4kg/h, N=11kW 套 1 / 7 碳源投加装置 N=0.5kW 套 1 / (3)项目涉及物料 项目运行过程中涉及的物料主要有PAC、PAM、粉末活性炭、盐酸、乙酸、双氧水、氯酸钠,具体情况见表3-4,物化性质见表3-5。 表2-4 项目主要涉及物料一览表 序号 物料 年消耗量(单位:t/a) 备注 1 PAC(聚合氯化铝) 197.10 絮凝剂 2 PAM(聚丙烯酰胺) 37.6 絮凝剂 3 粉末活性炭 273.75 吸附剂 4 盐酸 60.23 二氧化氯 5 乙酸 1330.43 补充进水碳源 6 双氧水(过氧化氢) 54.75 制备臭氧 7 氯酸钠 27.38 制备二氧化氯 表2-5 物化性质一览表 序号 物料 物化性质 1 PAC(聚合氯化铝) 固体产品是白色、淡灰色、淡黄色或棕褐色晶粒或粉末,液体产品为无色、淡黄色、淡灰色或棕褐色透明或半透明液体,无沉淀,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主要通过压缩双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作用,使水中细微悬浮粒子和胶体离子脱稳,聚集、絮凝、混凝、沉淀,达到净化处理效果。 2 PAM(聚丙烯酰胺) 俗称絮凝剂或凝聚剂,固体产品外观为白色粉颗,液态为无色粘稠胶体状,易溶于水,水解度为5%-35%;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属非危险品、无毒、无腐蚀性。 3 粉末活性炭 外观为暗黑色,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化学稳定性好,可耐强酸强碱,能经受水浸、高温。比表面积高达1000~1500平方米/克,属于多孔性的疏水性吸附剂。 4 盐酸 盐酸为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有刺鼻的气味。与水混溶,可溶于碱液。与碱类、胺类、碱金属反应。 5 乙酸 乙酸是无色液体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熔点16 .6℃,沸点117 .9℃,相对密度1.0492(20/4℃)密度比水大,折光率1.3716。纯乙酸在16.6℃以下时能结成冰状的固体,所以常称为冰醋酸。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四氯化碳。 6 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 化学式为H2O2,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在常温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和水,高浓度(大于74%)的H2O2非常不稳定,受热就会爆炸。 7 氯酸钠 分子式为NaClO3 ,是一种强氧化剂,受强热或与强酸接触时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3 公用工程 2.3.1 供电 根据集聚区规划,项目供电由集聚区的电厂统一供电,实行双回路供电。 2.3.2 给、排水 本工程建成运营后,除生活用水为市政供水,其余用水均采用本项目处理后的中水水源,可满足项目用水需求。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泥浓缩废水,其中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处理后与污泥浓缩废水等其他生产废水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对外环境不排放废水。 2.4 工艺流程简述 集聚区企业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经过企业内部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通过污水管网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厂。本项目拟采用 “水解酸化+PACT+臭氧氧化+微絮凝过滤”工艺:进水经粗格栅、细格栅处理后采用水解酸化作为前处理工艺;生化处理主体工艺采用A2O形式的PACT工艺,即生化过程中往生物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对于难降解溶解COD的去除采用臭氧氧化的工艺;对于进水碳源不足,无法满足生物脱氮的情况,在生化池缺氧区投加乙酸;最终的SS去除工艺采用絮凝过滤的方式,过滤工艺采用连续流砂滤池,并在滤池内投加乙酸去除生化段没去除完全的TN;最终出水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并通过提升泵房将中水输送到各用户。 工艺流程图如下:
图2-1 项目工艺流程图 各工艺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效率如下表: 表2-6 各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效率一览表 项目 总进水 水解池 A2/O生物池 臭氧氧化 微絮凝过滤 总出水 总去除率 出水 去除率 出水 去除率 出水 去除率 出水 去除率 mg/L mg/L mg/L mg/L mg/L mg/L COD 350 250 16.7% 65 74.0% 55 15.4% 50 9.1% 50 83.3% BOD 70 55 8.3% 15 72.7% / / 10 33.3% 10 83.3% SS 200 100 50.0% 20 80% / / 10 50.0% 10 95.0% TN 70 / / 15 78.6% / / / / 15 78.6% NH3-N 50 / / 5 90.0% / / / / 5 90.0% TP 5 / / 3.5 30.0% / / 0.5 85.7% 0.5 90.0% 色度 80 / / 50 37.5% 40 20.0% 30 50.0% 30 62.5% 3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1 地理位置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3°59′~114°45′,北纬35°26′~36°02′。市境区域东西长约70km,南北宽约67km,市域面积为2182平方公里,下辖3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两县(浚县、淇县),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31%。鹤壁市北与安阳为邻,南与新乡市搭界,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地处国家干线通道上,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纵贯南北,濮阳至山西高速、壶台公路连接东西,北京至郑州快速铁路将在鹤壁设站,鹤壁正在成为豫北“十字”交通枢纽。与周边地区联系紧密,具有东西过渡,南北贯通的居中区位。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鹤壁市西部浅山丘陵地带,纵跨山城区、淇滨区两区。根据总规,产业集聚区南起淇滨区上峪乡,北至淇滨区张公堰村,西至淇滨区大河涧乡,东至山城区鹿楼乡,总规划建设用地17.0平方公里。 本项目位于鹤壁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具体的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3.1.2 地形、地貌 鹤壁市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泊洼四类。其中山地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低山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450—200米,约331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2%;丘陵集中在太行山东麓山地与东部平原交接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一般为200—100米,约64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6%;平原集中在淇河平原、卫河平原和黄河平原,海拔高度一般为100—56米,约115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8%;泊洼地集中在淇县良相滞洪区,约52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 淇滨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区与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京广铁路以西属低山丘陵,海拔高程100—750米,最高海拔1019米。一般相对高差50—350米。京广铁路以东为平原,除少数弧山、残丘外,海拔高程在100米以下,最低海拔高程为50米,地势开阔。 项目位于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该片区海拔高度在156.1~301.8m 之间,由西向东边倾斜,丘陵高度在300m 以下。 3.1.3 地质 鹤壁市地域地层属华北型,由老至新主要包括:寒武系、奥陶系、石碳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所见最老地层是中寒武系徐庄组。奥陶系最为发育,构成西山诸峰,约占全地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鹤壁市地域位于太行山隆起的东麓,处于新华夏系构造第二沉积带的华北坳陷与第三隆起带的太行山交接处,形成隆起及地堑、断裂等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西为林县盆地,东与汤阴地堑相接,太行山前深大断裂通过东西部。 根据相关地址勘探资料,产业集聚区所在区处于新华夏华北坳陷之西部和太行山隆起的东南边缘、南邻秦岭纬向构造带,西与晋东南山字型东翼反射弧相接,东为汤阴地堑。由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以燕山~喜山期为主),地质构造主要呈现褶皱轻微,断裂发育的特征。构造体系可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新华夏系,且以新华夏系构造最为发育。 1、东西向构造体系 仅分布在大河涧、南荒以南地区。总体走向在80~100度。由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倾角均在70度以上。主要构造有西形盆—水峪断层(F1)、卓坡北断层(F2)、卓坡南断层(F3)。 2、南北向构造体系 在化象、石门东一带集中发育。多数为压性,仅少数断裂局部地段有扭性表现。部分被新华夏系构造改造利用,但仍保持着南北向构造体系固有特点。倾向西,少数倾向东,倾角大于70度。主要构造有化象断层(F4)。 3、北东向构造体系 主要分布在南部,断层走向多在45度左右,少数50~60度,往往成组或单体等相间分布。断层破碎带及伴生和派生构造发育良好,其性质以压性为主兼反扭,局部见张性和水平顺扭性。主要构造有:白龙庙—大柏峪断层(F5),天井洼断层(F6)等。 4、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其表现形式以断层为主。总体走向15~25度间。规模较大,有些长达数十公里。以压性、压扭性有规律的雁形排列为其特征。褶皱发育轻微。主要构造有青梅山断层(F7)、盘石头背斜以及汤西(青羊口)断裂、汤东断裂等。 3.1.4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鹤壁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另外,根据《中国地震简目》(B•C780~A•D1986,M≥4.7)和《中国东部地震目录》(1970~1979,M≥4.7),鹤壁市涉及三个地震带:河淮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区域M≥4.7级地震在空间上分布有极强的不均匀性,其主要表现在地震的成带分布。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一致。总的来说,大致以北纬35°为界,北纬35°以北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其强度明显高;而北纬35°以南的地震活动则主要受西北东向构造支配,其强度较低。涉及区域地震带分布,区域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公元元年~2007.10,M≥4.7),区域现代地震震中分布(1970~2007.10,ML≥3.0)。 据《河南地震历史资料》,鹤壁市历史上未发现有地震灾害记录。 3.1.5 气候、气象 鹤壁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气候地区性差异较大。本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季干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充沛,秋季气爽季节短。主要气象特征见表4-1。 表3-1 主要气候特征 项目 气象要素 单位 数值 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 ℃ 14.4 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 41.2 多年极端最低气温 ℃ -13.6,出现在1990 年 多年最热月平均气温 ℃ 26.8,出现在1997 年 多年最冷月平均气温 ℃ -0.4 鹤壁市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情况 冬季(12~次年2 月)季平均气温 ℃ 1.7 春季(3~5 月)季平均气温 ℃ 15.3 夏季(6~8 月)季平均气温 ℃ 26.4 秋季(9~11 月)季平均气温 ℃ 15.2 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638.3 多年最大降水量 mm 1394.1 多年最小降水量 mm 266.6 鹤壁市一年四季的降水变化情况 冬季平均季降水量 mm 占年降水量的3.0% 春季平均季降水量 mm 占年降水量的15.9% 夏季平均季降水量 mm 占年降水量的65.5% 秋季平均季降水量 mm 占年降水量的15.6% 注:全年平均降水量最多月份是7 月,占31.8%;8 月份次之,占22.3%。最少为12月,只占全年降水量的0.7%,其次是1 月份,占1.0%。 降雪 年平均雪量 mm 2.4 年最大雪量 mm 16.9 风况 历年平均风速 m/s 2.3 历年最大风速 m/s 3.3 主导风向 北风 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61 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 % 71,出现在2003 年 年平均最小相对湿度 % 57,出现在1995 年 日照 多年平均日照数 h 2331.6 年最高日照时数 h 2566.7,出现在1986 年 年最低日照时数 h 1787.2,出现在1996 年 气压 多年平均气压 kPa 99.6 年平均最高气压 kPa 99.8 年平均最低气压 kPa 99.3 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 mm 1949.4 冻土深度 多年最大冻土深度 cm 35 无霜期 多年平均无霜期 天 225 年最长无霜期 天 240,出现在1999 年 年最短无霜期 天 198,出现在1991 年 注: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鹤壁市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0 月30 日,最早在10 月17 日(1990 年),最晚在11 月17 日(1995 年)。终霜日平均出现在3 月27 日,最早在3 月4 日(1997 年),最晚在4 月15 日(2000 年)。 3.1.6 水文 3.1.6.1 地表水 鹤壁市河流均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的支流。卫河水系在鹤壁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淇河、永通河、汤河、羑河、金线河、泗河和洹河。除淇河为常年性河流外,其他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因受地形影响,河流多呈东西流向。集聚区所在地附近地表水体主要为汤河、泗河,另外有一条引淇入鹤的水利工程-工农渠。 (1)汤河 汤河发源于鹤壁市姬家山乡崔村沟村,流经汤阴、内黄,于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境内长25km,流域面积219.32km2。枯水期平均流量为1.5~1.0m3/s,丰水期100m3/s,河道坡降1/2800~1/7500,河宽30~50m,其500 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947m3/s,水位119.73m,其5000 年一遇洪峰流量为7550m3/s,水位121.30m。汤河原为季节性河流,随着工业及城市建设的发展,汤河已成为一条横贯山城区的纳污河流。 根据《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汤河 “十一五”末期规划水体功能类别为Ⅳ类,现状水体为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主要由于沿岸排入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所致。汤河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对沿岸主要生活及工业污染源加强治理。汤河水库位于汤河下游,功能为农业灌溉及景观用水,水体功能为Ⅳ类。汤河的耿寺断面为省控断面,根据鹤壁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有关文件,2010年汤河水库耿寺断面水质控制指标为COD 30mg/L,氨氮1.5 mg/L。 (2)泗河 泗河发源于鹤壁南荒附近,流经大峪,寺湾、水营后,在故县入汤河,境内长约40km,河宽不足10m。集聚区北边界沿泗河河床走向布设,距泗河河床南岸边界最近距离约为100m,为季节性河流。 (3)工农渠 工农渠是引淇入鹤的一项中型水利工程,始建于1973 年,建成于1976 年。由1 条总干渠、3 条干渠和18 条支渠组成,干、支渠总长90.53km。其中:工农渠南干渠规划线位于化工园区西侧,部分干渠地下涵穿北部片区预留发展用地,之后自南荒分水闸向东南跨越沟壑,经凉水井、水泉、西鹿楼、上庄到柴厂渡槽,长9.03km,设计流量4m3/s。除农田灌溉用水外,工农渠南干渠还承担着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电厂、鹤壁市自来水公司、豫鹤同力公司、鹤壁万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生活和工业用水,担负着鹤壁市山城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多年平均引水量0.5-1.0 亿m3。 3.1.6.2 地下水 鹤壁市地下水受地层岩性和地层构造影响,可划分出两个明显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即西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水文地质单元和东部石炭三叠系与第三系碎屑沉积岩水文地质单元。区域地下水按其岩性可分为:第四系含水岩系、上第三系含水岩系、石炭二叠系含水岩系、奥陶系含水岩系和寒武系含水岩系5 个类型。评价区域地下水流向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浅层地下水埋深在40m 左右。 鹤壁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0971 万m3,可开采量2877 万m3。其中:山区地下水资源量12532 万m3,平原地下水资源量12042 万m3,山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量3603 万m3。从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来看,鹤壁市第一水厂和第三水厂均以淇河为水源,供山城区和淇滨区居民和工矿企业用水。 根据鹤壁市的水文资料,化工园区所在的丘陵地区的地下水属于浅层水,地下水位一般在40米左右,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水质较好,对园区内工业建构筑物的土建基础影响比较小。评价区域内居民饮用水源为工农渠,地下水开采量较小。 3.1.7 土壤 鹤壁市土壤类型比较多,共有褐土、红粘土、新积土、风砂土、石质土、粗骨土、潮土、火山灰土8 个土类,16 个亚类,23 个土属,86 个土种,其中:褐土和潮土分布最广且面积大,分别占土壤面积的45.09%和35.36%。全市土壤肥力总的状况是缺氮、贫磷、富钾,有机质含量不足,氮磷比例失调,土壤养分含量属中下等水平。 鹤壁市土壤分布从西到东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西部浅山区、中部岗丘区和东南部洪积平原区。西部浅山区在大河涧乡大部和鹿楼、鹤壁集两个乡的西部,从山顶到沟谷依次分布着石灰土、旱黄垆土和境质垆土。中部岗丘区在石林乡和鹿楼、鹤壁集乡大部,地势起伏不平,西部陵区陵高坡陡,主要分布着薄层壤质褐土性黄土、少砂质中层壤质褐土性黄土和厚层褐土性红土;东部陡低坡缓,主要分布着壤质垆土和旱黄垆土;在丘陵之间主要有平黄土、壤质垆土、旱黄垆土和红垆土。东南部洪积平原区在庞村、辛村和刘庄一带,地势平坦,在洪积扇上缘分布的土壤多为壤质垆土,下部分布着黄土。 3.1.8 矿产资源 鹤壁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属中国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矿产资源具有地域组合良好、品位高、易开发的特点。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瓦斯气、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等33 种,且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玄武岩、石英砂岩、二氧化碳、耐火粘土等,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其中: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市境内含煤面积150km2,储量约16亿吨,已探明11.92 亿t,可采量约8.68 亿t,煤层稳定,煤质大多为瘦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 3.1.9 生物资源 3.1.9.1 植物资源 鹤壁市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 96.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2.6万亩,疏林地面积5.3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7.9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6万亩,苗圃地0.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25.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88万m3,年林业总产值达1.3亿元。截止“十一五”末期,共完成并保存荒山造林25万亩,退耕还林29.8万亩,封山育林11.6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代初的15.54%提高到现在的20.2%。 鹤壁地处冲积平原,是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主要栽培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大豆,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经济作物中棉花、花生、芝麻、油菜、麻类种植较多。蔬菜品种现有12大类100多个,种植较多的是白菜、萝卜、黄瓜、西红柿、葱、包菜、菜花、韭菜、辣椒、芹菜、茄子、马铃薯、豆角、姜、藕、冬瓜、南瓜等,近年又引进蔬菜新品种20多个。 鹤壁市植物除农作物外,全市植被由禾本科、豆科、菊科、蔷薇科、茄科、十字花科、百合科、杨柳科、伞形科、锦葵科、石蒜科、玄参科等多属暖温带的植被组成。鹤壁天然林甚少,基本为人造林,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及背河谷地。优质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毛白杨、加拿大杨、枫杨、榆、柳、泡桐、椿、槐树,经济林树种主要有红枣、苹果、桃、杏、梨、葡萄、柿、山楂、核桃、花椒等。 3.1.9.2 动物资源 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环境的干预,鹤壁市野生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植被不复存在。在季节性农作植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随着生境条件的改变和被捕杀,其数量大大减少,不少动物种类已近绝迹。除哺乳类中的家鼠、田鼠,鸟类中的麻雀,爬行类中的壁虎、蜥蜴,两栖类中蛙、蟾和一些鱼类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外,其他野生脊椎动物数量已经很少。昆虫类在全市野生动物中数量占相对优势。麻雀、家鼠及多种昆虫是区内野生动物的优势种。家畜家禽等人工饲养动物是鹤壁的主要经济动物,分布遍及全区,数量较多。 根据调查,项目评价区域内没有发现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 3.2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鹤壁市现行市代县的管理体制,市辖三区(山城区、鹤山区、淇滨新区)、两县(浚县、淇县),共有6 个建制镇,19 个乡,市域区划面积2182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3%,总人口144.4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3.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4.18%,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和县城,少量分布在县域各乡镇。农业人口80.6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5.82%。 鹤壁市淇滨区2000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由鹤壁市郊区正式更名为鹤壁市淇滨区。现有土地面积27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万亩,林地面积8.5万亩,辖四个乡镇,76个行政村,7.1万人。 3.2.2 社会经济 经过长期的发展,鹤壁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出现了既快又好的良好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03.6 亿元,年增长34.8%,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截止2011年,山城区全区完成生产总值63亿元,同比增长14%;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68647万元,同比增长35%;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860.8万元,同比增长47.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6189万元,同比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6702万元,同比增长27.5%,其中城镇以上完成356842万元,同比增长31%;全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完成119859万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20元,同比增长14.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5%。 3.2.3 交通运输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与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河北省、湖北省相邻。是国内东西部经济带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豫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点,处于晋冀鲁豫四省十四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有着经营四方的便利,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鹤壁市北与安阳市郊区、安阳县为邻,西和林州市、辉县市搭界,东与内黄县、滑县毗连,南和卫辉县、延津县接壤,还起着联结豫北地区各城镇,推动豫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鹤壁市交通非常便利。北距北京542km,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30km,东距天津、青岛、连云港港口500余km。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穿过市区,汤阴-鹤壁、新乡-荷泽、汤阴-濮阳铁路分布两侧,并与京广铁路相连。规划的产业集聚区铁路专用线可通过鹤壁煤业集团公司原七矿区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相连接,能够为集聚区的物流运输提供良好的铁路运输条件。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市域南北,鹤壁至濮阳高速公路、鹤壁至辉县高速公路、山西壶关至山东台前省级干线公路、京郑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构筑了豫北的“十字”交通枢纽。 此外,鹤壁市省级公路和地方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现状已经形成市内联网、市外联线的多方位快捷交通网络。鹤壁市辖区内公路通车里程442km,市区各乡均有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周边还有省道302葛嘴线(濮阳葛口-安阳嘴上)、省道322大海线(鹤壁大河涧-濮阳海通)、乡道008西环线(时大线山城区西环城段)及乡道005西野线(西鹿楼-野猪泉)等,这些均与国道、高速公路主干道相连。产业集聚区可通过西环线、西野线等公路实现对外交通运输。 3.2.4 文物古迹 鹤壁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分布较广。鹤壁市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省级名胜风景区1处,省国土资源厅确定的自然遗迹保护区1处,市辖浚县、淇县均为河南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鹤壁市境内的文物古迹主要有:淇滨区的古祠窑遗址,五岩山孙真人洞,宋代煤窑遗址,战国时期赵国古长城遗址,鹿楼冶铁遗址,浚县的吕祖祠、禹王庙、天宁寺、碧殿宫及恩荣坊,淇县的云蒙山、纣王墓、摘心台、鹿台、青岩爵石窟、折胫河。主要的自然遗迹保护区为。市级及以下级别风景名胜区主要为沿淇河两岸分布的嘉佑金山禅寺、罗贯中隐居地、许沟温泉、千佛洞、青崖绝石窟、淇河天然太极图、白龙山风景区、七里沟风景区、双塔寺。 根据调查,评价范围内没有需要特殊保护的文物古迹。 3.3 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与鹤壁市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相符性分析见下表: 表3-2 本项目与鹤壁市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相符性分析 建设项目 相关规划/区划 要求 相符性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 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在老城区的中山、鹤壁集、宝山工业区分别新建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处理系统,配套再生水管网,供给鹤壁集煤焦化物流园区及宝山工业区的工业用水,同时作为绿化、景观用水等杂用水 符合 鹤壁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大力提高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能力,到2015年末力争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 符合 鹤壁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近期目标(2006—2010年):全部取缔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成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 中期目标(2011—2015年):对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落实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水源地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远期目标(2016—2020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及水源水质明显改善,稳定达标。 不在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内 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 集聚区内一定的地形变化,利于管道依靠重力流收集污水,同时为了污水处理厂达到规模效益,集聚区规划设置一处污水处理厂,位于集聚区中部 符合 河南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海河流域 属于 3.4 环境敏感区 经过对拟建项目区域的现场踏勘,评价区域内尚未发现重点文物、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等重点保护目标。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以评价范围内的主要居民点为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场界和周围临近的居民点为声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3-3。 表3-3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要素 保护对象 方位 距离 规模(人) 保护级别 环境空气 西鹿楼村(现有村庄) E 874m 250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二级标准;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 寺湾村(现有村庄) NE 1812m 1130 凉水井村(搬迁后新址) N 1465m 1400 水泉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年底搬迁完毕) W 35m 1067 张庄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6月搬迁完毕) NE 828m 900 大峪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6月搬迁完毕) N 1646m 500 潘荒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6月搬迁完毕) NW 2263m 2320 柴家坡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年底搬迁完毕) S 1305m 330 上庄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年底搬迁完毕) SE 2028m 1500 上峪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年底搬迁完毕) SSE 2038m 520 地表水 汤河 E 5800m 小河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 地下水 水泉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年底搬迁完毕)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 西鹿楼村(现有村庄) 声环境 水泉村(搬迁前原址,拟于2013年年底搬迁完毕)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4 工程污染源分析 4.1.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项目施工期预计10个月,项目区内设施工营地。施工期主要污染是施工场地扬尘、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尾气、食堂油烟、生活废水、施工废水、施工机械噪声、建筑垃圾、弃土等,但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4.1.1.1 废气 (1)施工扬尘 建筑施工扬尘是施工区环境空气的一个重要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施工期间土方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物料扬尘;建筑材料(白灰、水泥、砂石、砖等)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道路运输造成的扬尘等多个环节。主要污染物为TSP,一般来说,扬尘的排放量与施工场地面积大小、施工活动频率以及当地土壤中泥沙颗粒成一定比例,同时,还与当地气象条件如风速、湿度、日照等有关。 尘土在空气紊动力的作用下漂浮在空气中,粒径较大的尘粒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较短,而粒径较小的尘粒,则能够在空气中滞留较长的时间。根据《河南省建筑扬尘排污量抽样测算办法》(暂行):建筑施工扬尘排放量核算:按照每填挖1m3砂石排放粉尘4.66kg,拟建项目工程挖方量约为88425.9m3,并结合挖方、运输、填方,则项目施工扬尘基本排放量为412.1t。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拟建项目所用散流物料(砂石、水泥等)约15000t,装卸1t物料排放3.88kg粉尘,则粉尘基本排放量为58.2t,则项目施工期扬尘基本排放量为470.3t。经采取防尘措施后,根据《河南省建筑扬尘排污量抽样测算方法》(暂行)中实际排放量=基本排放量-可控排放量=基本排放量×(1-达标消减系数),本项目实际扬尘排放量为235.1t。 (2)施工机械、车辆尾气 项目施工期间燃油机械设备较多,且一般采用轻柴油作为动力。使用柴油的大型施工运输车辆如自卸车、载重汽车等作业时会产生一些废气,其中主要污染物为NOx、SO2和CO。 (3)食堂油烟 项目施工人员预计50人,施工期10个月。项目施工期食堂设计2个灶头,食堂在做饭过程中产生油烟按照平均调查结果,每人每天食用油用量约45g,挥发量占2-4%,取均值2.83%计算,则施工期最大日产生油烟量为63.68g,产生浓度为4.25mg/m3(风机风量为3000m3/h,运行时间为6h/d)。 评价建议:施工期食堂安装一个的油烟净化器(净化率为≧60%),经处理后油烟排放浓度为1.4mg/m3,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的规定油烟净化效率≧60%、油烟排放浓度≦2mg/m3的要求。 4.1.1.2 废水 施工期的污水排放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水和工人的生活污水。 (1)建筑施工污水 工程施工污水包括水泥拌和站废水、施工设备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等。这部分污水主要污染物为油污、建筑垃圾和泥沙,废水悬浮物浓度较大,但不含其它可溶性的有害物质。主要污染物为SS,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 (2)生活污水 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洗脸、洗手、施工场地内临时食堂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污染物是COD、BOD5、SS、NH3-N等。 项目施工人员平均估算约50人,生活用水量按50L/人•日(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测算,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5m3/d,生活废水产生量按日用水量的80%计,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0m3/d,其浓度为:COD 250mg/l、BOD5 130mg/l、SS 200mg/l、NH3-N 25mg/L、动植物油50mg/L。 4.1.1.3 噪声 项目施工期的噪声主要表现为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挖土采用挖土机、推土机、运载车等,水泥搅拌,还有水泵的使用;装修作业中电锯作业,会产生明显的施工噪声,据类比调查,施工时各种机械的声级可达80-104dB,具体见表3-24。 表4-1 施工机械噪声强度 设备名称 声级(dB) 推土、挖土机 90-96 电锯、切割机 100-104 搅拌机 90-95 装载汽车 80-90 水泵 80-85 空压机 85-90 4.1.1.4 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土石方阶段挖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经现场踏勘,本项目占地范围内现为农田、土丘,施工前需进行场地平整;本项目部分土建如格栅井、A2O池、二沉池等均地下容器类型,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大量开挖、回填土方,主要分为场地平整、构筑物建设、道路及绿化等,土石方综合平衡表见表3-25。 表4-2 土石方平衡一览表 项目 挖方量(万m3) 填方量(万m3) 调入/调出量(万m3) 场地平整 58823.4 87425.9 调入87425.9 构筑物建设 29602.5 0 调出29602.5 道路及绿化 / 1000 调入1000 合计 88425.9 88425.9 0 由于项目所在地区地势较低,项目土石方过程中做到场区平衡,挖方均用于场地平整以及道路绿化,无外运土方。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钢筋头、混凝土块、废弃砖块、废木材,以及装修阶段产生的装修废弃物等。 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按人均0.5kg/d计,施工期人数按50人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5kg/d。 4.1.1.5 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 项目厂区现为农田以及土丘,根据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工艺特点以及厂址地区的生态现状和环境特点,确定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期。 项目施工过程因降雨、地表的开挖和弃土填埋,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场区、构筑物、厂房、道路的土建施工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施工过程中,土方填挖、泥土转运装卸作业过程中的堆放时,都可能出现散落和水土流失,使土壤暴露情况加剧。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不但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还作为一种废物或污染物往外排放,会对场区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故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态影响值得注意,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及恢复。 4.1.2 现有污染情况 根据现场实地踏勘,本项目现场已开始施工,目前土地平整阶段已结束,正准备下阶段的工程施工。 4.1.2.1 废气 土地平整阶段产生的废气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扬尘,经现场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项目区西部35m处的水泉村,由于该村核心地带距离本项目较远,且与本项目之间有荒坡相隔,经采取洒水抑尘,限制车速及保持路面硬化和施工车辆、路面清洁等措施后,项目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不会产生扰民现象。 目前现场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有大面积裸露地表,建议建设单位定期对场地洒水抑尘,且尽快开展后续施工,减少大风等天气引起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 4.1.2.2 废水 土地平整阶段主要用推土机和挖掘机对场地进行平整,施工废水泼洒厂区地面抑尘不外排,无遗留问题。 4.1.2.3 噪声 目前现场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施工场地无施工设备运行,暂时对声环境无影响。 4.1.2.4 固体废物 目前现场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厂区无施工作业,无固体废物产生。 4.1.2.5 生态破坏 根据现状调查,本项目占地范围内为农田及荒地,项目建成后将完全改变土地利用状况,失去其原有功能。现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大面积地表裸露,对周围植被和生态结构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建议建设单位尽快开展后续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缩短因施工带来的不利生态影响。 综上,本项目现有污染问题和建议整改措施见下表。 表4-3 现有污染问题环境影响和建议整改措施一览表 序号 污染物 现有污染问题环境影响 建议整改措施 1 废气 施工扬尘 现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大面积地表裸露 定期对场地洒水抑尘,且尽快开展后续施工,减少大风等天气引起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 2 废水 无 现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施工废水泼洒厂区地面抑尘不外排,无遗留问题 无 3 噪声 无 现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厂区无施工作业, 4 固体废物 无 5 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 现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大面积地表裸露 尽快开展后续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 4.1.3 营运期期污染源分析 4.1.3.1 恶臭气体 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恶臭气体,主要排放单元为粗格栅及集水井、细格栅沉砂池、水解池、A2O池、二沉池、贮泥池、污泥脱水间等,排放方式为无组织排放,恶臭气体中主要含有一些H2S、NH3等废气,主要性质见表3-27。 表4-4 恶臭气体主要性质 性质 种类 硫化氢 氨 化学式 H2S NH3 颜色 无 无 常温下状态 气态 气态 气味 恶臭、臭鸡蛋气味 强烈刺激性气味 嗅觉阀值(ppm) 0.14 0.7 密度(g/L) 1.19 0.5971 熔点 -85.5℃ -77.7℃ 沸点 -60.7℃ -33.5℃ 其他性质 容易液化成液体,溶于水、乙醇 有毒性 本项目投入运营后年工作365d,实行三班制,每班8h,采用生化工艺,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恶臭气体,恶臭气体源强的确定采用类比法。经查阅已经三门峡市环境保护局审批《卢氏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与其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5 本项目与卢氏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对比 项目 污水处理规模 收水类型 主要工艺 主要产污单元 卢氏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 3万t/d 居民生活污水,工业企业生产废水 生化处理, 采用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 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 旋流沉砂池、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二沉池、混合反应沉淀池、 污泥浓缩脱水机房等 本项目 3万t/d 居民生活污水,工业企业生产废水 生化处理, A2O反应池 粗格栅及集水井、细格栅沉砂池、水解池、A2O池、二沉池、贮泥池、污泥脱水间等 该项目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收水类型为居民生活污水、工业企业生产废水,采用生化处理工艺,主要建筑物以及工艺与本项目基本一致,故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产排污参数可类比此环评中的数据。经类比,确定本项目主要恶臭产生单元的恶臭物质排放源强,详见表3-28。 表4-6 本项目污水处理构筑物恶臭污染物排放源强 构筑物 NH3(kg/h) H2S(kg/h)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沉砂池、水解池 0.012 0.002 生物反应池(A2O反应池)、二沉池、连续流砂滤池 0.020 0.001 污泥浓缩脱水机房 0.024 0.002 合计 0.056 0.005 由于各处理单元均为敞开式构筑物,恶臭气体以无组织扩散方式排放,恶臭污染防治主要通过优化设备选型、优化厂区平面布置、加强厂区及厂界绿化,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和及时外运污泥以及减少污泥堆放时间等措施,将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程度。 4.1.3.2 废水 本项目属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营运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泥浓缩废水,其中生活污水进入厂区化粪池处理后与污泥浓缩废水等其他生产废水进入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的中水全部作为集聚区及市区的补充水源,不外排。 表4-7 本项目废水产排情况一览表 废水类型 产生量(m3/a) 削减量(m3/a) 排放量(m3/a) 生活污水 1226.4 1226.4 0 污泥浓缩废水 128297.5 128297.5 0 废水总量 129523.9 129523.9 0 4.1.3.3 噪声 工程噪声源主要来自污厂区泵房、污泥浓缩脱水设备及一些鼓风设备,项目噪声较大的设备如污水泵、污泥泵、鼓风机等均设在室内或水下,经墙体和水体隔声后,传播到外环境的噪声有所衰减,大大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噪声对本项目内的居民产生声污染。噪声排放情况见表3-30,设备布局见附图7平面布局图。 表4-8 噪声排放情况一览表 名称 数量 工作 方式 声源dB(A) 治理措施 治理后源强dB(A) 潜污泵 6台 连续 85 隔声 70 潜水轴流泵(进水) 8台 连续 85 隔声、减振 65 潜水轴流泵(出水) 8台 连续 85 隔声、减振 65 剩余污泥泵 8台 连续 90 隔声、减振 70 罗茨鼓风机 2台 连续 95 隔声、减振、消声 70 强自吸水泵 6套 连续 90 隔声、减振 70 4.1.3.4 固体废物 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物的主要有:格栅截留下来的各种栅渣,主要为大颗粒杂物、漂浮物、悬浮物等;沉砂池产生的不溶性沉砂,多为粒径大于0.2mm的不溶性砂粒,以无机物成分居多;脱水机房脱水污泥;污水厂员工生活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 (1)栅渣、沉砂 经类比卢氏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固体废物产生情况(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收水类型为居民生活污水、工业企业生产废水,采用粗格栅+细格栅作为预处理),本项目格栅栅渣产生量560.64t/a(含水80%左右);沉砂量319.74t/a(含水60%左右)。 (2)污泥 主要为水解池截留污泥、生化污泥与化学除磷泥。 ①水解池截留污泥 因水解厌氧工艺本身产泥量很少,可忽略不计。主要考虑截留SS的产泥量,估算如下:设在水解池中SS去除率为50%,其中又有30%的SS发生水解,则干污泥的量为1.05t/d。水解池污泥含水率为98%,则水解湿污泥量为52.5t/d。 ②生化污泥 生化反应剩余污泥包括活性剩余污泥和活性炭污泥量,活性剩余污泥干泥泥量为1.75t/d,活性炭干泥量为4.4t/d,含水率为98%,则生化污泥湿泥量为307.5t/d。 ③化学除磷泥 每天需要去除磷的总量为67.5kg,生化除磷预计去除2.5mg/L的磷。化学除磷需要排放的剩余污泥干量为0.2t/d,含水率98%,则化学除磷湿泥量为10t/d。 综上,则污泥(湿污泥)总产生量为370t/d,约135050t/a。本项目拟采用板框压滤机对湿污泥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低于60%,约18.5t/d,即6752.5t/a。 (3)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天0.5kg计,本项目劳动定员35人,则产生量为6.4t/a。 综上,本项目营运过程中固体废物产生情况见表3-31。 表4-9 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固体废物种类 来源 产生量(t/a) 栅渣 格栅 560.64 沉砂 沉砂池 319.74 污泥 污泥浓缩车间 6752.5 生活垃圾 日常生活 6.4 总固体废物量 7639.28 4.1.4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见表3-32。 表4-10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项目 污染物 产生量 排放量 削减量 废气 NH3(t/a) 0.491 0.491 0 H2S(t/a) 0.044 0.044 0 废水 生活污水(万m3/a) 1226.4 0 1226.4 COD(t/a) 0.35 0 0.35 BOD5(t/a) 0.175 0 0.175 SS 0.219 0 0.219 污泥浓缩废水(万m3/a) 12.83 x 104 0 12.83 x 104 固体废物 栅渣(t/a) 560.64 0 560.64 沉砂(t/a) 319.74 0 319.74 污泥(t/a) 6752.5 0 6752.5 生活垃圾(t/a) 6.4 0 6.4 4.1.5 事故排放源强分析 本项目拟设置一座3万m³事故池,用以接纳园区内企业事故时排放的污水以及本污水处理厂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当园区内企业发生事故时,事故污水通过园区的管道排入事故水泵房,提升后排入事故池,通过加药改性后(如有必要)由潜污泵缓慢排入生化反应池,进入后续工艺处理。在本污水处理厂设备故障或检修状态下的事故污水建议进入事故池,若事故池被园区污水占用而无法协调时,直接排放进入地表水体。经现场踏勘,本项目厂区北侧为天然排水沟(天然排水沟东部与泗河相连,泗河向东与汤河交汇);其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其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原设计进水浓度。事故污染排放量见表3-33。 表4-11 污水处理工程事故排放源强 污染物 CODCr BOD5 SS TP 排放浓度(mg/L) 350 70 200 5 排放量(t/d) 5.25 1.05 3 0.075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5.1.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5.1.1.1 预测参数 根据工程分析有关内容,本工程污染物产生的面源详细参数见表5-1。 表5-1 大气污染源面源排放参数 名称 面积 排放高度(m) 评价因子源强(kg/h) 长度(m) 宽度(m) 硫化氢 氨 恶臭气体 250 173 3 0.005 0.056 5.1.1.2 评价工作等级及预测范围 根据估算模式预测数据,拟建项目Pmax计算结果见表2-6。拟建项目各污染因子Pmax均小于10%,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 根据当地主要以偏N风和偏S风为主的气象条件及本次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环境空气影响评价范围确定以排放源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各延伸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评价范围覆盖本工程周围村庄及重点保护对象等。 5.1.1.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特征及项目特征,大气预测按三级标准,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距厂界下风向2500m内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简单地形、D级稳定度、2.3m/s风速的情况下,下风向各距离点的浓度值及占标率见表5-2。 表5-2 估算模式下大气污染物各距离点的浓度值及占标率 距源中心下风向距离D(m) NH3 H2S 下风向预测浓度Ci1(μg/m3) 浓度占标率Pi1(%) 下风向预测浓度Ci1(μg/m3) 浓度占标率Pi1(%) 100 3.941 1.97 0.352 3.52 200 4.366 2.18 0.390 3.90 300 2.911 1.46 0.260 2.60 400 2.161 1.08 0.193 1.93 500 1.719 0.86 0.154 1.53 600 1.418 0.71 0.127 1.27 700 1.197 0.60 0.107 1.07 800 1.027 0.51 0.092 0.92 900 0.888 0.44 0.079 0.79 1000 0.778 0.39 0.069 0.69 1500 0.464 0.23 0.041 0.41 2000 0.312 0.16 0.028 0.28 2500 0.226 0.11 0.020 0.20 下风向最大浓度 4.652 2.33 0.415 4.15 下风向最大距离 175 下风向敏感点贡献值 水泉村(拆迁村),w,35m 3.110 1.55 0.278 2.78 西鹿楼村,E,874m 0.922 0.46 0.082 0.82 柴家坡村(拆迁村),S,1305m 0.558 0.28 0.050 0.50 上庄村(拆迁村),SE,2028m 0.305 0.15 0.027 0.27 上峪村(拆迁村),SSE,2038m 0.303 0.15 0.027 0.27 由表5-2可知,硫化氢、氨气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下风向175m处,浓度分别为0.415μg/m3、4.652μg/m3;占标率分别为4.15%、2.33%。根据本期的监测数据,项目周边敏感点中硫化氢均未检出,氨气最大浓度为0.16 mg/m3,叠加以后环境中硫化氢的量为0.000569mg/m3,氨气环境中最大浓度为0.1769 mg/m3,均不超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1.2 大气防护距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方法和本次工程无组织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参数计算本项目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具体排放参数和计算结果见表5-3。 表5-3 参数及计算结果一览表 污染物 无组织排放源面积(m2) Q(kg/h) 常年平均风速(m/s) 标准限值(mg/m3) 达到环境标准限值的最远距离Lm(m) NH3 43250 0.056 2.3 0.20 0 H2S 0.005 0.01 0 表5-3可知,本项目的废气排放量较小,下风向落地浓度没有出现超标点,主要影响区域在厂区内,确定本项目不需设置大气防护距离。 5.1.3 卫生防护距离 (1)计算方法 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按下式计算: Qc/Cm=(BLC+0.25r2)0.5•LD/A 其中: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m——标准浓度限值(mg/Nm3); 根据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各污染物居民区浓度限值分别为:NH3 0.2mg/m3, H2S 0.01mg/m3。 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生产单元等效半径(m);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2)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量 根据工程分析部分相关内容,本次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量见表5-4。 表5-4 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量 单位:kg/h 污染物名称 H2S NH3 排放量 0.005 0.056 释放面积(m2) 43250 43250 (3)卫生防护距离确定 将表5-4中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及相关计算参数代入计算公式,经计算可知:NH3所需卫生防护距离为2.6m,H2S所需卫生防护距离为5.2m,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的有关要求,确定本工程卫生防护距离为50m。 考虑到本项目存在恶臭气味,同时依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市排水)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用)试用教材《城市给水排水》(第二版)中的规定“厂址应与城镇工业区、居住区保持约300米以上距离”,建议本项目的防护距离为300m。根据集聚区规划,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西180m的水泉村,2011年底将实行集体搬迁,搬迁后厂址周围300m内不存在环境敏感点。评价建议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再规划建设新的环境敏感目标。 5.1.4 恶臭气体影响分析 恶臭气体主要对人类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产生危害。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恶臭气体中主要污染物NH3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主要刺激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在浓度为20ppm时即可对人类呼吸道产生刺激反应。厌氧过程中将有H2S产生,H2S具有臭鸡蛋气味,其最低感知浓度20ppm,在高浓度H2S环境中(500~1000ppm)可致全身中毒。因此,长期在有恶臭影响的环境中会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拟选厂址周围状况比较开阔,厂址周围300m范围内环境敏感点较少,因此工程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不会对周围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但为尽量降低恶臭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认为仍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1)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后,厂界外300m范围内不得再建民居、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 (2)树木对H2S、NH3等有害气体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可对恶臭气体起到削减作用。工程建成后,除了厂区绿化面积要满足规定要求(>30%)外,在厂区四周还应种植防护林带,以减轻恶臭气体影响。 (3)部分污水处理设施夏季易孳生蚊蝇,在不影响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厂区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杀灭蚊蝇工作。 (4)格栅、污泥堆场产生的固体废物要及时清运、处理,避免造成堆积。 5.1.5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本项目所在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调查和分析,对本项目投产后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估算。硫化氢、氨气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下风向100米处,浓度分别为0.000569mg/m3、0.0169mg/m3;占标率分别为5.69%、8.45%。项目对区域环境空气的贡献值较小。 根据下风向落地浓度没有出现超标点,主要影响区域在厂区内,确定本项目不需设置大气防护距离。根据项目产生的恶臭气体,计算出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50m。考虑到本项目的恶臭气味,确定本项目的防护距离为300m。在大气防护距离内不应设立环境敏感点。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地面冲洗水、污泥浓缩废及污泥干化废水,其中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4 m3/d(876 m3/a),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浓度分别为COD 400mg/L, BOD 200mg/L,SS 250mg/L,产生量分别为0.35t/a、0.175t/a、0.219t/a,地面冲洗废水为12 m3/d(4380 m3/a),污泥浓缩脱水阶段有废水产生,产生量为54.75万m3/a,污泥干化废水产生量为246.42万m3/a。 项目排放的生活污水经过厂区化粪池处理达标后与污泥浓缩水、污泥干化水一起进入厂区污水设施处理,将其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作为集聚区的补充水源,不外排环境。 现状区域内部分企业废水直接入地表水体,本工程建成后将实行回用,不进入水体,会对地表水的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可以改善区域地表水的环境质量。项目运营后,污染物的削减情况见表5-5。 表5-5 水污染物削减情况一览表 污染物 CODCr BOD5 SS TP 削减浓度(mg/1) 500 300 400 5 削减量(t/a) 10950 6570 8760 109.5 由表5-5可知,本项目建成运营后,达到3万t/d的处理规模,将会大大减少排入地表水体的污染物,有利于改善地表水水质。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属中水处理工程,处理废水全部回用,但废水的跑冒滴漏和事故排水可能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影响。 废水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主要取决于上覆地层岩性、包气带防护能力、含水层的埋藏分布等因素。未经处理的污水在事故情况下泄露,其有害物质的淋溶、流失、渗入地下,可通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导致对地下水的污染。因此,包气带的垂直渗漏是地下水的主要污染途径。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为冲洪积平原地貌形态。根据相关地质勘探资料,该区域上覆地层均属第四系土层,按岩性组成主要为中砂岩、中细岩、沙质黏土、中砂层,包气带厚度在20~30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域地层表层和中部有一定厚度的黏土层外,防渗性能一般。 结合拟建项目地层岩性特征,通过分析可知,拟建项目厂址地下含水层上覆地层以沙质黏土、砂层为主,防渗性能一般。因此为了防止生产废水发生事故排放对厂区周围地下水造成影响,该项目必须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防止废水的跑冒滴漏和事故排水。 (2)生产厂区其他区域(除绿化用地之外)应全部进行硬化处理,实现厂区不见黄土。 (3)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妥善管理,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遵守操作规程。 (4)对格栅池、进水井、反应池、污泥浓缩池等构筑物进行严格的防渗设计,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只要加强管理,本项目废水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明显影响。 5.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根据工程污染因素分析可知,本项目高噪声设备主要是中途提升泵、厂区泵、污泥浓缩脱水设备及一些鼓风设备,其名称及源强见工程分析章节。 5.4.1 预测内容和评价标准 预测运营期厂界的噪声贡献值,根据鹤壁市环保局的意见,本次评价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昼间65dB(A)、夜间55dB(A))的要求。 5.4.2 预测模式 根据本工程各主要噪声设备在厂区的分布状况和源强声级值,并依据四周厂界的距离,按照高噪声声源衰减公式计算其衰减量,并算出各声源强对厂界的贡献值。 (1)高噪声源衰减公式 式中:Lr——距噪声源距离为r处声级值,[dB(A)]; L0——距噪声源距离为r0处声级值,[dB(A)]; r——关心点距噪声源距离,m; r0——距噪声源距离,r0取1m。 (2)各预测点的等效声级公式 式中,Li——声源对预测点的等效声级,dB(A); LAeq总——预测点总声效声级,dB(A); n——预测点受声源数量。 计算出预测点的总等效声级后,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工程完成后噪声源对厂址周围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4.3 预测结果分析 评价根据设备布置情况预测高噪声源对厂界的贡献值,对项目建成后厂址区域声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工程完成后厂界噪声预测值见表5-14。 表5-6 厂界噪声及环境噪声预测结果 预测点 设 备 声源值 [dB(A)] 距厂界距离(m) 单台贡献值 [dB(A)] 设备 数量 贡献值(昼/夜) [dB(A)] 南厂界 潜污泵 70 125 28.1 6台 50.4 鼓风机 65 200 19.0 2套 潜水轴流泵 65 50 31.0 8台 剩余污泥泵 70 120 28.4 8台 强自吸水泵 70 100 30.0 6套 西厂界 潜污泵 65 120 23.4 6台 48.2 鼓风机 70 100 30.0 2套 潜水轴流泵 70 100 30.0 8台 剩余污泥泵 70 120 28.4 8台 强自吸水泵 70 20 44.0 6套 东厂界 潜污泵 65 60 29.4 6台 46.3 鼓风机 70 80 32.0 2套 潜水轴流泵 70 80 32.0 8台 剩余污泥泵 70 20 44.0 8台 强自吸水泵 70 160 26.0 6套 北厂界 潜污泵 65 40 33.0 6台 48.2 鼓风机 70 65 33.8 2套 潜水轴流泵 70 215 23.4 8台 剩余污泥泵 70 125 28.1 8台 强自吸水泵 70 165 25.6 6套 本项目为全天连续运行,由预测结果可知,项目运营期厂界噪声贡献值在46.3~50.4dB(A)之间,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功能区要求标准。 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5.5.1 栅渣、沉砂、生活垃圾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营运期格栅栅渣产生量560.64t/a;沉砂量319.74t/a;生活垃圾6.4t/a,均为一般固废,收集后定期运至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填埋,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5.5.2 污泥 主要为水解池截留污泥、生化污泥与化学除磷泥等脱水污泥,这些物质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特别是在闷热天气,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腐烂发臭,其主要特点为:①含水率高,易流失;②颗粒细腻,透水性差;③易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从而成为疾病的传播源;④易产生渗滤液,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污泥脱水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各处理单元产生的污泥首先进入集泥池暂存,集泥池常常散发出恶臭,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池表面常有浮泥出现,极易孳生蚊蝇。污泥脱水时,脱水机房会散发恶臭;脱水污泥转运过程中若发生遗洒将造成环境污染。 (2)污泥堆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脱水后的污泥应及时清运,不能及时运走的污泥,应有临时堆放场所。脱水污泥遇水易成浆状,流动性好,容易流失;在雨水的淋洗下,淋滤水中溶入大量的污染物,污染地下水体。因此,脱水后污泥不能乱堆乱放,应设置经过专门处理的具有防渗层的临时堆放场所,并加盖遮雨棚;此外,脱水污泥并未完全稳定,污泥长期堆放会产生厌氧消化,产生的H2S等恶臭物质会影响空气质量;脱水污泥堆放地也是蚊蝇的孳生地,对环境卫生有不良影响。鉴于上述原因,污泥脱水后应及时清运,避免在厂内堆放。 (3)污泥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污泥的外运主要利用汽车拉运,如果在污泥装卸过程中车身外和车轮上挂满了污泥,或者车辆密闭性能不好,则污泥运输车就会把污泥遗撒在沿途道路上,对沿途道路造成污染。脱水污泥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渗漏防散落,运输车辆不宜装载过满,应注意遮盖,防治污泥散落影响道路卫生及周围环境。因此,应使用密闭的专用运输车运输污泥。同时,污泥运输时间应严格控制,尽量避开交通繁忙时刻。 5.6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主要有土石方、结构及设备安装等施工阶段,在建设期间,各项施工活动、物料运输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气、粉尘、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并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其中以粉尘污染和施工噪声影响较为突出。 5.6.1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为: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砂石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的扬尘;开、挖、弃土过程中的扬尘;道路运输造成的扬尘、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食堂油烟废气。 (1)扬尘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59609.66m2(89.414亩),其中工程用地面积49961.28m2,由工程分析可得,施工期扬尘基本排放量为470.3t,经采取防尘措施后,根据《河南省建筑扬尘排污量抽样测算方法》(暂行)中实际排放量=基本排放量-可控排放量=基本排放量×(1-达标消减系数),本项目实际扬尘排放量为235.1t。 经类比调查,在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后施工区域TSP浓度在50米内超标,即在此范围内扬尘较为明显,但属于局部性短期污染。因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对施工人员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经现场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项目区西部35m处的水泉村,由于该村核心地带距离本项目较远,且与本项目之间有荒坡相隔,因此,评价认为:经采取洒水抑尘,限制车速及保持路面硬化和施工车辆、路面清洁等措施后,项目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不会产生扰民现象。 (2)施工机械设备运行产生的废气 施工期重型运输车辆运行时将排放燃料废气(主要是柴油机废气),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非甲烷烃及NOX。运输建材的载重卡车通常使用柴油,因而产生黑色烟雾状尾气,其中含有高浓度的碳氢化合物,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工程完工后其污染影响消失。 (3)食堂油烟 由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施工期食堂最大日产生油烟量为63.68g,产生浓度为4.25mg/m3。建议施工营地食堂安装一个的油烟净化器(净化率为≧60%),经处理后油烟排放浓度为1.4mg/m3,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中的规定油烟净化效率≧60%、油烟排放浓度≦2mg/m3的要求。因此,项目施工期所产生的油烟废气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5.6.2 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的污水排放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水和工人的生活污水。 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洗涤用水和施工现场清洗、建材清洗废水等,这部分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针对这部分废水,建议项目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作为抑尘水用,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对周围水环境无影响。 生活污水主要为施工人员洗脸、洗手及施工场地内食堂产生的污水,主要污染物是COD、BOD5、SS、NH3-N等。这部分污水经项目区设置的临时化粪池处理后,由附近农民定期采用密封罐拉走用于堆肥。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经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 5.6.3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的噪声主要表现为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挖土作业中挖土机、推土机、运载车的使用,水泥搅拌及水泵的使用等,都会产生明显的施工噪声,据类比调查,施工时各种机械的声级可达80-104dB,经类比调查,一般施工作业噪声达标距离昼间约为100m,夜间约为300-400m。 由于厂区西35m即为水泉村,因此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减震、隔音等噪声防护措施,把作业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减到最小。 5.6.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并加以利用,防止其因长期堆放而产生扬尘。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如不及时进行清运处理,则会腐烂变质,滋生蚊虫苍蝇,产生恶臭,传染疾病,从而对周围环境和作业人员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工程建设期间对生活垃圾要进行专门收集,并定期将之送往较近的垃圾场进行合理处置,严禁乱堆乱扔,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5.6.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为污水处理厂建设,拟于2012年11月开始建设,2013年8月建成。在施工过程中因降雨、地表开挖和弃土弃渣处置不当,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 5.6.5.1 生态破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评价区的植被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占压或毁坏。在施工过程中,开挖处或者清理的植被均遭到永久性毁坏,对生物生境造成破坏,影响动物的正常生长。同时,项目建成后,由于永久占地的影响,使得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土地用途发生改变,场区内原有植被被破坏。经分析,项目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土地功能变化 根据现状调查,本项目占地范围内为农田及荒地,项目建成后将完全改变土地利用状况,失去其原有功能。 ②对植被的影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场地开挖和清理及建成后各建筑物的占用,对项目区内及附近的植被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占压和毁坏,致使区内原有的植被生态系统不复存在,造成永久性的毁坏。同时,项目建成后,将对厂区内进行绿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对原有生态的影响,并能使项目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 ③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农业生态系统消失,系统中能流、物流、信息流将超过农业生态系统,更超过自然生态系统。能量、物质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城市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很大的联系性和依赖性。系统的功能和生产力将大大增强,同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也会增多。 5.6.5.2 水土流失 (1)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造成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有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及降雨等。项目区地势较不平坦,有荒坡,植被覆盖多,多年最大降雨量约1394.1 mm,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在数次暴雨。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暴雨。 人为因素:由于项目工程建设,土方开挖和料物堆砌损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施工活动扰动了原有的土体结构,致使土体抗侵蚀能力降低,造成区域加速侵蚀。 (2)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预测 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貌植被,对该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使自然状况下的土体稳定平衡和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体疏散,土壤可蚀性增加,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增加。 从总体上分析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影响范围小、影响距离近、持续时间短、影响时间随施工期结束而结束,不会有累积效应。 6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是在分析项目事故发生概率和预测事故状态下的影响程度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事故源)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使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项目风险度达到可接受水平。 根据工程分析,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为盐酸、乙酸、双氧水、氯酸钠及氯气,根据国家环保局(2005)环管字第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要求,需要对项目生产单元、储运过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评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为依据,通过风险评价,认识本项目的风险程度、危险环节和事故后果影响大小,从中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环境危害,并提出事故应急措施和预案,达到安全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其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工作流程见图7-1。 图6-1 环境风险评价流程图 6.1 生产原料有毒有害物质风险评价 6.1.1 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等标准规范进行识别,本项目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中,共有5种物质为危险化学品,其危险性所属类别、危险货物编号等信息见表6-1,物化性质见表6-2。 表6-1 危险化学品汇总表 序号 物质名称 危险货物编号 UN编号 所属类别 辨识依据 备注 1 盐酸 81013 1789 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原料 2 乙酸 81601 2789 第8.1类 酸性腐蚀品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原料 3 双氧水(过氧化氢) 51001 2015 第5.1类 氧化剂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原料 4 氯酸钠 51030 1495 第5.1类 氧化剂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原料 5 氯气 23002 1017 第2.3类 有毒气体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中间产物 表6-2 物化性质一览表 序号 名称 性质 1 盐酸 盐酸为无色或微黄色易挥发性液体,在空气中冒雾,有刺鼻的气味。pH<7 ,相对密度为1.20。与水混溶,可溶于碱液。市售浓盐酸的浓度为20.24%,实验用浓盐酸一般为35%-37%,是一种共沸混合物。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2 乙酸 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熔点16 .6℃,沸点117 .9℃,相对密度1.0492(20/4℃)密度比水大,折光率1.3716。纯乙酸在16.6℃以下时能结成冰状的固体,所以常称为冰醋酸。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四氯化碳。 健康危害:能与氧化剂发生强烈反应,与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等反应剧烈。稀释后对金属有腐蚀性。吸入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误服浓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3 双氧水(过氧化氢) 化学式为H2O2,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健康危害:爆炸性强氧化剂,过氧化氢自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气氛而引起着火爆炸。浓过氧化氢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该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4 氯酸钠 分子式为NaClO3 ,是一种强氧化剂,受强热或与强酸接触时即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5 氯气 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大,熔沸点较低,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饱和食盐水。 健康危害: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它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 6.1.2 生产装置危险性识别 根据生产工艺分析,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工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些生产工段其主要单元、设备以及危险性见表6-3。 表6-3 本工程主要危险性的生产单元 工段 设备名称 有毒有害物料 状态 危险性 二氧化氯消毒工段 氯酸钠调制罐、 盐酸贮存罐 氯酸钠、盐酸 泄露 泄露易造成环境空气和水环境污染及人员健康危害 碳源投加 碳源投加装置、 乙酸贮存罐 乙酸 泄露 吸入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 臭氧氧化工段 臭氧发生系统、 双氧水贮存罐 双氧水 泄露 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气氛而引起着火爆炸。吸入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以上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均有可能发生泄漏的危险性事故,存在风险性相对较大。 6.1.3 贮运过程危险性识别 本项目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从市场上外购,储存于原料间,一般储存量为2-3天的用量。项目生产涉及的危险物质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事故风险分析见表6-4。 表6-4 贮运过程事故类型及防范要求 产品 事故类型 主要原因 防范要点 盐酸 运输过程 泄漏 •碰撞、翻车,产生撞击 •装卸设备故障 •运输按照规定运输路线行驶 •注意储罐维护 贮存过程 储罐泄漏 •设备腐蚀 •管道破损 •连接处法兰损害 •定期安全检查 乙酸 运输过程 泄漏 •碰撞、翻车,产生撞击 •装卸设备故障 •运输按照规定运输路线行驶 •注意储罐维护 贮存过程 储罐泄漏 •设备腐蚀 •管道破损 •连接处法兰损害 •定期安全检查 双氧水 运输过程 泄漏 •碰撞、翻车,产生撞击 •装卸设备故障 •运输按照规定运输路线行驶 •注意储罐维护 贮存过程 储罐泄漏 •管道破损 •连接处法兰损害 •定期安全检查 氯酸钠 贮存过程 调制罐泄漏 •管道破损 •定期安全检查 6.1.4 重大危险源识别 本项目正常运行过程中,盐酸的贮存量为1t,乙酸的贮存量为15t,氯酸钠的贮存量为1t,他们独立的存放于原料制备间。二氧化氯的制备中,由NaClO3+2HC1=NaC1+C1O2+1/2C12+H2O可以看出,氯气的产生量较小,厂区不进行贮存。具体对比情况见表6-5。 表6-5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物品 类别 临界量(t) 项目贮存量(t) 盐酸 生产场所 20 0.3 贮存区 50 1 乙酸 生产场所 10 7 贮存区 100 15 氯酸钠 生产场所 2 0.3 贮存区 20 1 由上表可以看出,项目不存在重大危险源。风险防范措施 6.1.5 盐酸、乙酸的防范措施 在盐酸、乙酸贮存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对储罐、连接器、阀门等设备经常检查维修,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周围设置围堰。 6.1.6 氯酸钠的防范措施 氯酸钠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周围设置围堰。 6.1.7 风险管理 对于生产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工况,要求设计中均要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现将主要具体措施简述如下: 发生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介质泄漏事故时立即按岗位操作法、紧急情况处理方法处理,并向生产调度中心报警,报警人员应简要说明事故地点、泄漏介质的性质和程度、是否有人员受伤等情况。生产调度中心接到报警后,要正确分析判断,采取相应的工艺处理方案,控制事故扩大,并根据事故性质通知公司义务消防队、机动处环保负责人到现场进行救援。义务消防队接到报警后,应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施救工作,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佩戴自给式氧气、空气呼吸器和穿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进入有毒、有害介质泄漏区域施救时,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掩护。通过消防水收集池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化处理后废弃。机动处环保负责人接到报警后,要立即到事故现场或可能扩散的区域对有毒、有害介质进行监测,并提出人员疏散以及控制、清除污染方案和措施。综合部接到报警后通知警卫队迅速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并根据当时风向,组织下风方向人员撤离有毒、有害介质可能污染的区域至安全地带。在泄漏介质可能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时,由总经办公室向地方政府通报事故情况,取得支持和配合。 6.1.8 应急预案 企业应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的事故,根据风险评价导则,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表6-6 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序号 项目 内容及要求 1 总则 2 危险源概况 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 3 应急计划区 加氯车间、药品贮存区 4 应急组织 公司项目区: 项目指挥部-一负责全面指挥 专业求援队伍――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善后处理 地区指挥部――负责项目附近地区全面指挥、救援、管制和疏散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对厂专业救援队伍的支援 5 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响应程序 规定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分类相应程序 6 应急设施、设备及材料 药品贮存区: (1) 防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主要为消防器材 (2) 防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扩散,主要是水幕、泡沫覆盖、喷淋设备等 7 应急通讯、通知和交通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 8 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估 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9 应急防护措施、消除泄漏措施方法和器材 事故现场:控制事故、防治扩大、漫延及连锁反应。消除现场泄漏,降低危害,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 临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配备 10 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 事故现场:事故处理人员对毒物的应急剂量控制制定,现场及临近装置人员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临近区:受事故影响的临近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11 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 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 临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12 人员培训与演练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13 公众教育和信息 对公司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14 记录和数据 设置事故专门记录,建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和负责管理 15 附件 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 6.1.9 应急组织机构 企业应组建“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在企业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综合协调组、抢险救灾组、后勤物资保障组及医疗救助组四个行动小组。 在发生事故时,各应急小组按各自职责分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通过平时的演习、训练,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6.2 污水处理厂运行事故分析 6.2.1 事故类型分析 6.2.1.1 进水污染事故 工业企业生产的不连续性、排水水质的不稳定、个别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水的预处理设施故障而发生污染事故等,都可能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企业生产的不连续性及排水水质的不稳定属于普通的经常性问题,正常范围内的个别企业排水水质的不稳定并不会影响本污水处理厂整体进水水质的较稳定,设计的处理工艺完全能够对付这样的不稳定,使尾水做到达标排放。 进水水质对本污水处理厂的威胁可能来自个别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水的预处理设施故障而发生的污染事故。虽然对这个企业来说,排放的污染物质可能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加,但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来说,只要这些增加的物质不是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大多数这类事故并不会对处理效率构成明显的影响。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企业排放的废水量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所占的分量较大,从而使处理效率下降,此时排放的尾水水质有超标的可能。 项目最大的危险来自重金属或有毒物质,一定量的重金属或剧毒物质,可能使细菌的生物活性下降,从而使处理效率下降;甚至可能使细菌大量死亡,使污水处理厂完全丧失生化处理的能力,仅剩下自然沉淀处理能力。 6.2.1.2 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污水或污泥处理系统的设备发生故障,使污水处理能力降低,出水水质指标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或污泥不能及时浓缩、脱水,引起污泥发酵,贮泥池爆满,散发恶臭。 设计中主要设备采用进口设备和国产优质设备。监测仪表和控制系统采用进口设备,自动监控水平较高。因此,本污水处理厂发生设备故障事故的可能性小。 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此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6.2.1.3 正常运行过程风险事故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事故风险具有突发性,会给维护系统的工作人员带来重大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发生环境风险事故时,首先受影响的是污水处理厂内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有毒气体造成人员中毒风险影响分析 当污水处理系统的某一构筑物出现事故,必须立即予以排除,此时维修工人需进入污水管道、集水井或污水池内操作,这些地方易产生和积累高浓度有毒气体,如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碳等,在维修时如不注意采取防护措施,维修人员会因通风不畅吸入有毒气体而出现头晕、呼吸不畅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据有关资料,国内20余座城市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曾发生数十起因管道内有毒气体,致使养护人员中毒、伤亡,或因管道产生易燃气体甲烷,接触明火引起爆炸,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故。因此,对工厂操作人员采取人身安全保障措施是防止有毒气体对人员造成危害至关重要,采取通风措施,让有毒有害气体彻底消散使作业空间充满新鲜空气,这是防止中毒最有效的办法。倘若无法做到充分通风,则应该避免进入危险空间,确需进入时则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护设备。防护设备有防毒面具、送风面罩等,检测设备有气体检测仪器、检测试纸。 (2)病原体引起疾病对健康危害风险影响分析 污水或污泥中都含有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卵,污水处理设施上产生的雾气,水气等都能传播细菌和病毒,污水处理厂的职工暴露于污水和污泥中的微有机体面前,有可能被感染而导致疾病。感染可能由于直接吸入气体或间接由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水滴感染。曝气池,出水堰,灌溉的喷水口,鼓风机房,脱水机房等都会凝结这种气体。在水气高度凝结的地方,使用薄纱型呼吸器会减少有毒物质的吸入。此类环境风险主要是工厂操作工人有可能被病原体直接感染而导致疾病,工厂生产企业外环境人群可能被直接感染而导致疾病机率很小,但由于操作工人感染致疾病得不到控制而导致疾病传播,从而危及工厂外环境人群健康。 6.2.2 运行风险事故对策措施 6.2.2.1 进水污染事故的防护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水量不稳状态时的应急措施,以缓解不利状态。 对排污企业的管理要求: (1)对日排水量大于500m3和污染负荷重的企业须安装在线监测仪,实行市环保监理不定期抽查和企业排污申报制度,保证废水达标排放;其余企业排放废水也必须达标; (2)对于重污染工业企业应设置事故蓄水池; (3)企业若出现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情况,废水排放不达标,应及时排除故障,并通知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技术管理措施: (1)建立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操作责任制度; (2)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技术考核档案,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厂内的技术管理工作; (4)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进行技术培训; (5)加强输水管线的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关键设备应有备机,保证电源双回路供电; (7)污水泵房工作时应关闭门窗,确保厂界噪声满足标准要求; (8)为减少泵站散发臭气影响,应将集水井封闭,污水及时泵入污水干管送至污水处理厂;栅渣脱水后及时清运; (9)污水处理厂区内实行雨污分流工作,避免暴雨时污水未经处理溢出排放; (10)厂界周围进行绿化,选择对恶臭物质净化效率高的植物; (11)定期走访污水厂附近居民,听取意见。 污水处理厂一旦遭遇发生突发性废水排放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力争保证格栅和沉砂池正常运行,使进水中的SS 和COD得到一定的削减; (2)从汇水系统的主要污染源查找原因,由有关企业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对微生物有毒害物质的排放量; (3)如一旦出现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如双回路停电,突发性自然灾害等情况将导致污水未处理外排时,应要求部分排水企业或全部停止向管道排污,以确保水体功能安全; (4)在事故发生及处理期间,应在排放口附近水域悬挂标志示警,提醒各有关方面采取防范措施。 6.2.2.2 设备安全保障措施 处理设施系统中使用的机泵、阀门、电器及仪表等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将会导致废水处理效率降低或严重时将导致污水处理厂停止运行事故,这种事故发生概率较高。对此类事故的应急措施主要是: (1)工艺在设计上,对处理系统应考虑中留有一定的回流处理缓冲能力和设施(如附加相应的事故处理缓冲池),并配有相当的处理设备(如回流泵,回流管道、阀门及仪表等),以防万一发生设备故障影响处理系统正常运行时,应启动系统缓冲和回流设备,将不合格出水重新处理,直至满足排放标准。 (2)对易损设备采取多套备用设备,并有保证有足够进行维修更新的备品备件。处理系统中机电设备至少应采用一用一备方式。 (3)选用优质设备。对于处理设施内的各种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必须选择品质优良、故障率低、满足设计要求、适于长期运行及便于维修保养的产品。 (4)在运行期间,在岗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处理设施的规章制度作业,对设备经常巡回检查,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减少设备故障率。 (5)电气设备按接地保护规程要求进行;并装有自动跳闸电路,主要设备运行采用计算机数据监视,能及时报警,并能记录出事地点、事故性质和发生时间等,以便组织人员及时抢修。所有电气设备的安装防护,均须满足电器设备有关安全规定。 (6)采取电源双回路供电,保证供电设施及线路正常运行。 6.2.2.3 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保障措施 (1)在污水处理厂运行前,必须对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要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运行后要严格执行,并经常检查。 (2)建筑物的设计均考虑给排水、采暖通风、采光照明等卫生要求,工作人员长期工作的场所设空调设施。对于一些密封结构、通风条件差的作业场所,采取机械通风。 (3)厂区配置救生衣、救生圈、安全带、安全帽等劳动防护用品。对下井管道检查或作业的操作工人必须配戴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安全服防毒面具、送风面罩、气体检测仪器、检测试纸等,以防中毒,且至少有两人在场。 (4)池体走道边缘均设置扶栏,并有照明设施,以确保行人安全。 (5)所有电器设备的安装保护,需满足电器设备有关安全规定,做好高压设备的接地保护工作。 (6)机械设备的危险部分,如传动带,齿轮、砂轮等必须安装防护装置。 (7)必须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设置岗位责任制,厂区所有的危险地段在醒目处设置警告示牌,高于1.2m以上的平台设护栏,对有可能聚集有毒、有害气体的地方,均应有通风设备,设置安全劳动保护机构,负责安全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 (8)根据各工段的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设置生产卫生用室(厕所、盥洗室、存衣室等),环境恶劣的工段及露天作业处,除加强通风设遮挡外,还应设休息室。厂内设集中浴室。 (9)凡直接接触污水、污泥及生活垃圾等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身体,并定期注射有关疫苗(如甲肝、乙肝等)。 6.2.2.4 污泥排放对环境影响的防护措施 污水处理厂污泥经脱水处理后,应及时清运至垃圾填埋场,同时采用专用密闭运输车辆,避免散发臭气,撒落,污染环境。另外,污水处理厂一旦发生污泥非正常排放的事故,应及时进行设备维修,争取在贮泥池存放污泥的限度内修好,并及时投加药剂,如石灰等,防止发生污泥发酵,减少恶臭气体排放。 6.2.2.5 洪水对污水处理厂影响的预防措施 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洪水的影响,在污水处理厂周围修筑防洪堤,按国家有关规定,考虑设计年和校核年洪水的影响。 6.2.3 污水处理厂运行事故应急机构及其职责分工 污水处理厂的应急机构主要由领导小组下属的办公室及其各应急小组组成。应急小组包括抢救组、联络组、后勤组和汽车组。各小组职责分工如下,职责机构见图6-2。 图6-2 污水处理厂应急机构设置图 领导小组根据环境风险情况组织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落实实施。负责现场的全面指挥工作,协调与外部单位的配合工作。 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为协助领导小组进行工作分工、督促及检查。 抢救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负责对风险事故处理的具体实施,对有关设备进行维修等工作。 联络组负责抢救小组、后勤组、汽车组的工作协调。 后勤组负责协助抢救中毒人员,对中毒人员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办理入院观察、治疗手续以及护理中毒人员,负责调集有关抢救物品。 汽车组负责汽车的调配使用,如运送中毒人员入院治疗、运送抢救物品等。 6.3 风险综合评价结论 本项目中的危险物品主要为原料盐酸、乙酸以及中间产物二氧化氯,在生产运营中它们都贮存在储罐中,主要表现为液体的泄露产生的污染;在项目运行中也会产生运行事故,在遵守相关的环保措施及安全防范措施后,环境风险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 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7.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7.1.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7.1.1.1 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施工期扬尘污染问题,对工程提出以下要求,以使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1)建设施工时,应在施工区界设围墙或遮挡物。 (2)地基挖掘产生的临时弃土应及时处理。 (3)运输车辆不要超载,进入施工场地应低速行驶,或限速行驶,减少产尘量。 (4)每天定时对施工现场扬尘区及道路洒水。 (5)当风速大于4m/s时,应停止土方施工。 (6)施工场地应硬化,场地的厚度和强度应满足施工和行车需要。现场场地和道路要平坦畅通,并设置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标志。 (7)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确需进行现场搅拌砂浆、混凝土时应尽量做到不洒不漏、不剩、不倒,混凝土搅拌应设置在棚内,搅拌时要有喷雾降尘措施。 7.1.1.2 其它废气防治措施 (1)一切排烟装置,如炉灶、发电机等,都要采用合格产品,有害气体的排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垃圾。 (3)散发有害气体、粉尘的施工过程,要采用密闭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并安装通风、吸尘和净化、回收设施。劳动环境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含量,必须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规定。 (4)加强对施工车辆的检修和维护,严禁使用超期服役和尾气超标的车辆。尽可能使用耗油低,排气小的施工车辆,尽可能选用优质燃油,减少机械和车辆的有害废气排放。 总的来看,项目建设期采取上述措施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将大大减少,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将是局地的、暂时的,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7.1.2 废水防治措施 7.1.2.1 施工废水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废水、雨污水等悬浮物浓度高的废水,水量大,含砂量大,其中SS经沉淀后可以大部分去除。在施工工地周围设置排水明沟,场地径流经收集沉淀后再予以排放。 (2)砂石料生产废水主要为洗料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可用于施工场地洒水抑尘。 7.1.2.2 生活污水防治措施 工地生活区应配套临时厕所、工地食堂,含油废水须经隔油处理后,再汇同一般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以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本着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原则,建议将施工期生产和生活废水处理达标后作为防尘喷洒用水和施工生活区冲厕等清洁用水。 7.1.3 噪声防治措施 (1)大型噪声设备应避免在夜间使用。 (2)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合同时,应要求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在施工中应设专人对其进行养护维修,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3)施工场所车辆进出路线应尽量远离居民区,施工场所车辆通过居民点时应减速、禁鸣。 (4)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工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定期进行自查,避免施工噪声扰民。 7.1.4 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工程地基挖掘产生的弃土全部用于厂区地基平整回填;建筑垃圾及时外运,因此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不会因长期堆存或外弃而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生活垃圾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少量的生产废物以无机污染物为主。 施工现场应设垃圾回收箱,将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垃圾收集,送鹤壁市垃圾填埋场处置。 7.1.5 生态恢复措施 项目施工期主体工程施工将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降低地表植被覆盖率,其影响均是负面的,属于暂时性的生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主体工程的建设,在建设结束后应加强植被恢复,增加厂区绿化面积生态环境能得到补偿和恢复。 7.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工程在实施了各项清洁生产措施后,有一部分污染物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去除,因此必须通过末端治理的方式进行处理。污染防治措施就是针对工程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使其污染物的排放最终能够满足排放标准和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根据工程分析的相关内容,本工程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噪声以及固体废物等,其中又以废气为本工程的主要污染因素。 7.2.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恶臭气体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产生的恶臭气体主要成份有NH3、H2S等。据有关资料分析,以上恶臭气体成分相关主要毒理学性质为: •NH3:具有强烈刺激性气体,主要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 •H2S:具有臭鸡蛋气味,并具有毒性; 一般污水处理厂内很多污水处理设施均为敞开式建筑,所排放的恶臭气体属无组织排放,恶臭气体成份复杂,本工程主要通过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厂区布局、运行管理及加强厂区绿化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设置适当的卫生防护距离等措施来进行恶臭气体的防治。 由工程运营中各产污环节分析可知,工程恶臭气体产生部位主要在粗细格栅间、沉砂池、A2O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但是为了尽量避免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干扰,仍然必须对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根据工程和工艺特点,评价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在生产管理上,严格科学管理,加强处理设施的维护,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对格栅处进行清理,对清出的垃圾及污泥及时清运,减少污泥临时停放时间。污水处理厂夏季易孳生蚊蝇,厂区管理人员应在不影响生物反应池内微生物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定期进行杀蚊灭蝇工作。 (2)建设单位必须做好厂内绿化和厂区四周的绿化带建设,以阻隔和吸收恶臭气体,防止其向外扩散。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易于成活的树种,沿厂区围墙内侧种植常绿灌木丛,沿厂区围墙外侧种植高大常绿乔木,同时在厂内构筑物四周种植常绿灌木丛,形成隔离带,树种和灌木种类应选用空气净化能力强的长绿种类,如杨树、龙柏、泡桐、玉兰、石榴、夹竹桃、大叶黄杨等。保证污水处理厂四季常绿,厂区绿化率不小于30%,以有效地减轻工程恶臭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有关规定和计算,建议厂界四周设置300m的大气防护距离,可有效地减轻工程恶臭气体对外环境的影响。同时当地行政规划部门应避免在该卫生防护距离内批准新建学校、医院及居民区。 7.2.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分析可知,项目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污泥浓缩废水,其中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4m3/d(876 m3/a),污泥浓缩脱水阶段有废水产生,产生量为54.75万m3/a,污泥干化废水产生量为246.42万m3/a。 项目排放的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达标后与污泥浓缩水、污泥干化废水一起进入厂区污水设施处理,不外排环境。项目建成运营后,会对地表水的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可以改善区域地表水的环境质量。评价认为该废水治理措施是可行、可靠的。 7.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主要噪声设备为各类机泵和空气压缩机,声压级为80-100dB(A),为使本项目的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90)3类功能区要求标准,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在设备的选型时,应选用在同类设备中低噪声的设备。 (2)功率大于30KW以上的电机采取消声措施,采用隔声或隔音罩等措施降低噪声。 (3)各类机泵、压缩机及风机应安装消声器和局部隔声罩。 (4)气(汽)体放空口应安装放空消声器。 (5)压缩机、主风机、泵房及噪声较大的操作室,修建隔声墙,设置隔声室等进行消声处理。 (6)厂区周边设置绿化林带,发挥树木对噪声的屏蔽作用。 7.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运营阶段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栅渣、沉砂和污泥,污泥属于一般固废,格栅栅渣、沉砂以及生活垃圾一起外运卫生填埋处理。 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占地17.42公顷,采用卫生填埋工艺对进场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位于淇滨区和山城区之间,大白线及市中药厂以西,蔡庄以北,设计能力日处理生活垃圾530吨,填埋库总库容279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13年。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占地132亩,总投资3200万元,于2006年6月开工建设,2007年底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并于2008年12月通过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无害化处理二级的初评;于2009年8月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复核,认定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已达到国家级无害化二级标准。目前,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月处理生活垃圾近5000余吨,除鹤山区、淇县、浚县外,淇滨区、山城区、开发区大部分生活垃圾都在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针对污泥在厂内临时贮存堆放,评价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要求: (1)要求污泥临时堆放场地面应硬化,设置顶棚和围墙,达到不扬散、不流失等要求; (2)污泥堆放场设计及建设时应有通风设施,限制堆放高度、污泥临时堆放时间不得超过10天,应及时外运处置,防止蚊蝇孳生和恶臭气体的产生; (3)污泥临时堆场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其废水应送至污水处理厂格栅前集水井,随污水处理厂进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4)加强管理,特别是外运时防止散失、遗漏; (5)污泥堆放场四周应设置防护林绿化带,以降低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2.5 事故性排放防治措施 污水处理厂的事故性排放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工艺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水质不能达标排放;第二种是污水厂停电等重大原因造成处理厂全面运行,废水直接排放;三是违规操作,造成未达到处理效果。针对以上三种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规范化操作 污水处理厂排水不达标的几率很小,只要加强管理完全可以防治。所以在运营过程中,严格管理,规范化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制定完善的管理监测计划。 (2)建立必要的系统和设备 污水处理厂内应设超越管线,当发生事故时,能使污水超越一部分构筑物直接到下一构筑物处理;场内应设双电路系统,保持电路的畅通;动力设备应有备用设备;污水处理厂在设计时应有雨水管网,以免雨水来临时造成污水的外溢。 (3)建立事故及时处理计划 建立事故处理应急计划,明确各人员的分工职责,一旦出现事故,积极采取措施,并通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7.3 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也是一项主要的环保措施,是改善厂区环境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绿化除具有挡风、除尘、减噪、美化环境等诸多功能外,绿化还是防止大气污染、对大气进行净化的一个经济易行,且效果良好的重要措施。树木对净化大气有显著功能。项目应加大常去的绿化工作,选择能够净化空气、防尘、减噪的绿化植物。评价建议厂区选择的绿化植物见表7-1。 表7-1 厂区绿化植物一览表 序号 功 能 主要绿化植物 1 绿化美化、防尘降噪、 抗H2S 常青藤、月季、蔷薇、万年青,女贞、石楠、 广玉兰、百日草等 2 绿化美化、抗NH3 女贞、腊梅、银杏、紫荆、石楠、石榴、木槿、玉兰等 7.4 环保措施及投资 项目本身是一个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的环保工程,项目总投资13104.07万元,环保投资占100%。根据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结果,本项目必须落实的污染治理措施见表7-2。 表7-2 本项目污染治理措施一览表 类别 项 目 治理措施 治理效果 废水 生活污水 化粪池 满足项目污水处理的进水标准 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定点堆放,卫生填埋 不产生二次污染 栅渣 沉砂 污泥 密闭运输、卫生填埋 噪声 设备噪声 消声器、隔声设备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绿化美化 栽花植树 绿化美化厂区、吸收恶臭气体 8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8.1 分析目的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环保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实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环境损益分析,为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算好环境保护投入产出的经济帐,为整体的环境管理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最佳决策。 8.2 分析方法 本项目工程的投入包括工程的基本建设投资及每年的运营费用。工程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则由本工程对服务区范围的3万m3/d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后回用所产生。另外,改善服务区内环境状况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则较难定量。 8.3 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13104.07万元,拟通过自筹和申请商业银行贷款方式筹集。其中拟申请贷款6200万元,贷款利率按照国家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10%后,按照年利率7.205%计算,贷款期限10年(宽限期2年)。其余资金3172.08万元通过自筹解决。 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8-1。 表8-1 本项目水处理成本计算(投产第一年) 序号 费用名称 单位 费用 1 动力费 万元/年 283.77 2 外购原材料费 万元/年 737.97 3 工资福利费 万元/年 144 4 折旧费 万元/年 548.01 5 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费 万元/年 1.6 6 修理费 万元/年 228.34 7 其它管理费用 万元/年 114.92 8 长期贷款利息支出 万元 397.01 9 流动资金利息支出 万元/年 9.63 10 成本费用小计 万元/年 2832 11 其中:经营成本 万元/年 2476 12 年处理水量 万m3/年 547.5 13 单位处理成本 元/m3 5.17 14 单位经营成本 元/m3 4.52 项目应缴纳的销售税金有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费附加。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6.19)财税[2001]97号文件发布的关于污水处理费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律免交增值税。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用以考察项目所占用资金的赢利能力。经计算,本项目全部资金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为9.32%,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8.00%的要求。 财务净现值是指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现值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经计算,本项目全部资金财务净现值所得税后为1003.95万元。 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时间,经计算本项目全部资金投资回收期为11.56年。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得出,该项目的经济状况和自身效益较好,由较强的偿债能力,因此从经济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8.4 环境效益 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建成之前,该地区企业废水自行处理后最终排入汤河,目前汤河主要控制断面的COD及氨氮均无环境容量。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企业的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达到中水利用标准后作为园区循环冷却用水、绿化用水、道路清洁洒水等城市杂用水全部回用,不对外环境排放。本工程的建设每年可少排放CODCr 5475吨,BOD53285吨。它的建成将大大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服务区内的环境状况,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 8.5 分析结论 总之,本项目建设将改善城区工业用水状况,有效地控制城市水污染,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工程建设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将使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大于环境损失。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利大于弊,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是污水处理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保证,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是保证污水处理厂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和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环境监控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和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监控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便于有效开展工作及相关技术研究。 9.1 环境管理 9.1.1 环境管理机构设置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新建、扩建项目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落实、监督本项目环保工作。 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机构应设置环保科,由技术副厂长或总工主管,并配备2名以上具有环保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环保科负责整个污水厂的环境管理工作及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督。 9.1.2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如下:本工程环境管理部门应负责完成下列任务及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各级领导部门及行业制定下发的环保法规、环境标准和具体环保要求。 (2)制定全厂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3)负责环保设施及设备的维护,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并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4)确保各环保设施正常、高效运行,及时解决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事故风险应急预案。 (5)负责处理本厂污染事故、污染纠纷,做好应急事故处理的准备并及时上报。 (6)负责组织全厂环境保护相关数据的统计、审核和定期上报工作,领导完成环保监测及资料整理汇总和报表工作。 (7)负责向周围群众宣传本企业的环保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9.1.3 排污口规范化设置 根据《河南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废气、废水排放口应进行规范化设计,具备采样、监测条件,排放口附近树立环保图形标志牌。排污口应符合“一明显、二合理、三便于”的要求,即环保标志明显,排污口设置合理,排污去向合理,便于采集样品,便于监测计量,便于公众监督管理。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实施细则(试行)》(环监[1996]463号)的规定,在各排污口设立相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具体要求见表9-1。 表9-1 各排污口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名称 编号 图形标志 污水排口 WS-01 排气筒 FQ-01 噪声源 ZS-01 固废堆放场所 GF-01 固体废物堆放场所,必须有防火、防腐蚀、防流失、防渗等措施,并应设置标志牌。建设项目周围防火距离范围内必须有明显的防火标志。 9.1.4 环境管理计划 本项目环境管理计划见表9-2。 表9-2 项目环境管理计划 环境问题 管 理 措 施 实施机构 施工期 1 空气污染 •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施工场地洒水,以降低施工对周围大气TSP污染,特别是靠近居民点的地方。 •运送建筑材料的卡车须用帆布遮盖,以减少跑漏。 •搅拌设备需良好密封并将安装除尘装置。 建设单位 2 噪 声 •防止建筑工人受噪声侵害,靠近强声源的工人将戴上耳塞和头盔,并限制工作时间。 •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嘈杂的施工工作将不在夜间进行,防止干扰居民区。 •加强对机械和车辆的维修,保持其较低噪声水平。 营运期 1 水质污染 加强管理,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建设单位 2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对恶臭气体产生源采取密闭措施,厂区周边绿化,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建设单位 3 环境监测 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监测标准、方法执行。 建设单位 9.2 监测计划 9.2.1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是企业搞好环境管理,促进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通过定期的环境监测,了解邻近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环境保护计划。 9.2.2 环境监测的任务 (1)定期对各处理单元的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其水质参数的变化趋势,便于及时发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保证工程正常高效运行。 (2)对工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定期监测,并统计分析,建立资料档案,以掌握工程污染防治措施的运行效果,为制定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3)定期对工程排水水质进行监测,按规定统计、整理监测数据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9.2.3 环境监测机构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该厂应设置环境监测站,建立分析化验室,负责工程运行期的日常监测工作,化验室应配备固定工作人员4人。本工程完成后运行期的日常监测工作由分析化验室及相关工作人员完成。 9.2.4 环境监测内容 (1)施工期环境监测 施工期环境监测内容见表9-3。 表9-3 施工期环境监测内容 编号 监 测 内 容 执行单位 1 施工机械及施工活动噪声 由建设单位配合环保主管部门执行 2 施工现场积水及建筑垃圾,应及时清除 3 施工现场环境恢复状况检查。工程完成后投入运行前,应全面检查施工现场的环境恢复情况。施工单位及时搬出占用场地,拆除临时设施,恢复被破坏地面 (2)运行期监测内容及监测计划 根据工程特点及环境管理要求,运行期常规监测以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工艺单元的进出水水质为重点,通过定期监测,掌握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变化情况,便于及时发现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状况。此外,在污水处理厂总进口和总排口需设置自动在线连续监测装置,对全厂排水量、水质进行连续监测。运行期环境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见表9-4。 表9-4 运行期环境监测内容及监测频率 监测内容 监 测 位 置 监 测 项 目 监 测 频 率 水质 各系列单元处理设施 流量、水温、pH、COD、SS、BOD5、NH3-N、TP、TN 1次/天 污水处理厂总进口 水温、pH、SS、BOD5 1次/天 在线监测COD、NH3-N、流量 每天至少纪录6次数据 污水处理厂总排口 水温、pH、SS、BOD5 1次/天 在线监测COD、NH3-N 每天至少纪录6次数据 噪声 设备噪声 Leq 1次/年 厂界外1m Leq 2次/年,每天2次,昼夜各一次 生产区、办公区 Leq 2次/年,每天2次,昼夜各一次 恶臭气体 厂内生产区、办公区、厂界外下风向10m H2S、NH3、臭气浓度 每季1次,连续3天,每天3次 *注:恶臭气体监测可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进行。 (3)监测仪器及投资概算 本工程完成后,需购置化验室仪器、设备及在线监测仪器,本工程需购置的监测仪器见表9-5。 表9-5 工程需购置试验设备 编 号 仪 器 设 备 数 量(台、套) 经费(万元) 1 分光光度计 2 1.6 2 精密声级计 1 0.7 3 流量在线监测仪 2 18.0 4 COD回流装置 4 5.0 5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4 6.0 6 生化培养箱 3 12.0 7 冰 箱 1 0.8 8 烘 箱 2 2.0 9 分析玻璃仪器 若干 3.0 10 化学试剂 若干 2.0 11 COD、NH3-N在线监测仪 各2套 24.0 总 计 75.1 10 公众意见调查 《中华人民共各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影响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它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众参与是工程建设单位、环评单位与所在地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其目的是让工程建设区域的公众了解项目以及项目实施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听取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在项目筹建阶段便参与进来,及早协调建设单位与当地居民间的关系,使项目能被公众认可,同时公众参与能使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加完善和合理,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的综合和长期效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中的相关规定,建设单位就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先后以网上公示,公告公示、开展座谈会、发放公众参与调查问卷、报告书简本公示等形式征求公众意见,使公众对项目建设、环境影响及治理措施有所了解。 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1.1 评价结论 11.1.1 项目概况 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总投资13104.07万元,总用地面积59609.66m2(89.414亩),其中工程用地面积49961.28m2,代征道路面积5220.11m2,代征绿地面积4428.27m2。本项目拟采用“水解酸化+PACT+臭氧氧化+微絮凝过滤”工艺,投入运营后污水处理规模为3万t/d,中水全部回用于聚集区工业及市政用水。 项目建成后,接纳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回用水质指标后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景观用水以及绿化等杂用水,可解决集聚区的废水污染问题,节约水资源,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1.2 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经查阅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发改委令2011年第9号)可知,本项目建设属于鼓励类中第三十八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第15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满足《鹤壁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卫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需要,贯彻了“节能减排”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符合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位于鹤壁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中部组团,占地性质属于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用地已经鹤壁市国土资源局预审通过,符合鹤壁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规划,本污水处理厂已获得《规划设计条件》。 11.1.3 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据荥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2年11月23日-2012年11月29日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现场监测数据表明,项目所在地内SO2、NO2、H2S、NH3时均浓度和日均浓度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的浓度限值要求,PM10日均浓度也能满足该标准要求,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2)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荥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2年11月23日-2012年11月25日对项目区域主要地表水体汤河监测数据,汤河与泗河交汇处上游100m各监测因子均达标;汤河与泗河交汇处下游500m处COD、NH3-N两个监测因子超标。经调查,项目区域地表水体泗河多年断流,为当地的主要纳污水体,现状水体主要为污水,水质较差,与汤河交会后造成下游水质部分监测因子超标。 (3)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荥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2年12月12日对项目厂区附近西鹿楼村地下水监测数据,水质良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Ⅲ类要求。 (4)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荥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2年11月23日和2012年11月24日的监测数据,厂界昼间噪声值在52.5~54.3dB(A)之间,夜间噪声值在41.5~44.1dB(A)之间,区域声环境质量属较好水平。评价范围为项目所在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属环境噪声3类功能区,拟建地噪声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功能区昼间65dB,夜间55dB的标准要求。 11.1.4 污染防治对策 (1)废气治理 项目大气污染物主要排放单元为反应池、贮泥池、污泥处置构筑物(污泥浓缩、脱水)、污泥浓缩车间等,主要是氨(NH3)和硫化氢(H2S),为无组织排放。主要通过对易产生构筑物进行密闭、厂区绿化,优化布局等措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废水治理 项目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污泥浓缩废水,生活污水经过厂区化粪池处理达标后与污泥浓缩水一起进入厂区污水设施处理,将其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作为集聚区的补充水源,不外排环境。 (3)噪声治理 项目主要噪声来自污水中途提升泵房、厂区泵房、污泥浓缩脱水设备及一些鼓风设备,均设在室内或水下,经墙体和水体隔声后,传播到外环境的噪声有所衰减,大大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固体废物治理 项目运营阶段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栅渣、沉砂和污泥,其中生活垃圾与格栅栅渣、沉砂一起外运卫生填埋处理;水解池截留污泥、生化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泥经脱水后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中的要求进行鉴别,如属于危险废物,应按照危险废物的要求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如不是危险废物,则应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相关要求,即含水率低于60%后可进入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填埋,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11.1.5 达标排放结论 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恶臭气体,主要排放单元为反应池、贮泥池、污泥处置构筑物(污泥浓缩、脱水),排放方式为无组织排放,恶臭气体中主要含有一些H2S、NH3等废气,经类比分析可知,本项目无组织排放的H2S和NH3,排放量分别为0.002t/a、0.02t/a。经计算大气防护距离在厂界内,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预测结果显示下风向居住区恶臭浓度能够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评价建议本项目的防护距离为300m;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西侧35m的水泉村,根据相关文件可知,水泉村拟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搬迁,搬迁后本项目厂址周围300m内不存在环境敏感点。 项目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作为园区的循环冷却用水及城市杂用水。 项目中的噪声设备运营中产生的噪声,经过减震、隔音等降噪措施处理后,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功能区要求标准。 项目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经过分类处理,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11.1.6 环境风险分析结论 本项目中的危险物品主要为盐酸、乙酸、双氧水、氯酸钠及氯气,在生产运营中它们都贮存在储罐中,主要表现为溶液及气体的泄露产生的污染。在项目运行中也会产生运行事故,但是本项目的事故发生率很小,建设单位只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生产,并落实本项目提出的防范措施,制定详细、可行的风险应急预案,事故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内。 11.1.7 效益分析结论 本项目建设将改善城区工业用水状况,有效地控制城市水污染,每年可少排放COD1916.25t,氨氮273.75t。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工程建设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将使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大于环境损失。因此本工程的建设利大于弊,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11.1.8 公众参与 本次评价通过积极的公众参与调查,宣传该项目建设的意义,了解了各方面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相关公众都能认识到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尤其生活环境改善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绝大多数公众都能够从大局出发,同意并希望本项目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11.2 评价建议 1、加强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使企业按照现代化标准管理。 2、制定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对于各主要污水处理工段,由工段负责人主抓该工段的生产运行管理和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落实到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3、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 4、本项目的绿化率为36%,企业应提高厂区内的绿地覆盖面积。 5、加强全厂的清洁生产工作,提高清洁生产意识,达到增产、节能、降耗的清洁生产目的,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严格巡回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异常,消除隐患,设置报警装置。 7、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减少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8、建议本项目实施后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尽快实施后期工程,以满足集聚区的废水处理。 综合以上各分项评价结论可得出如下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拟建厂址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相关规划;厂址周围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拟定的环保措施基本可行可靠、有效,其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公众参与调查无人反对,均同意本项目的建设,也基本上做到了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因此,本项目在下一步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中,在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法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本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能够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选址合理,建设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