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工作通报》No.2006-49 2006年11月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锡林郭勒盟:掌握水源 把握发展的先机 — 内蒙调研(续)访谈纪要之十一 编者按:2006年8月31日上午,课题组邓英淘、薛玉炜、苏丁与锡林郭勒盟政府有关部门座谈,锡林郭勒盟委委员常务副盟长王志远、盟行政公署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吕俊刚、行署副秘书长刘建军及盟有关部门负责人共23人、国家开发银行韩桂芬、张魁等参加。以下为方便起见,不再注明具体发言人,简称“锡盟”。本文根据录音和有关资料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错误遗漏之处,由编者负责。 锡盟: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辖九旗二市一县一区。总人口100万,其中蒙古族占30%。锡盟的特点:一是地域辽阔,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二是区位重要,位于华北、东北结合部,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有二个对蒙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内地通往蒙俄东欧最便利的大陆桥。三是资源丰富,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可利用草场1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可利用草场的26.5%。2006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454万头(只),年均出栏牲畜800多万头(只),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探明储量分别为1882亿吨、2.1亿吨和4500万吨;煤炭地质储量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五个,十亿吨以上100亿吨以下的煤田有21个。这些煤田普遍具有煤层厚、结构稳定、开采条件好的特点,多数适合大型露天开采。金属矿储量可观,已探明铁矿石量1.6亿吨,铜、铅、锌、钨、金、银、锗等金属量200万吨。 草原退化沙化情况。由于受自然气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上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制约,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日趋严重,天然植被逐渐稀疏。特别是1999~2001年,我盟连续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使1.9亿亩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占草场面积的64%。全盟牧草覆盖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35.5%降低到27.2%,平均高度由40.9厘米降低到26.1厘米,退化沙化草场由48.6%扩展到64%。到2001年,约有五万平方公里的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出现了“寸草不生”的景象;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流沙面积不断扩展,全盟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年平均六天左右增加到2001年的20多天。由于草原生态的严重退化,草原生态屏障的作用明显削弱,成为京津地区扬沙、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对首都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一严峻形势,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锡盟视察,做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紧急启动了以锡盟为重点,包括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部分地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借助沙源治理工程的支撑,从2002年开始,我们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确定了“四区、五带、14基点”的治理布局和“九年三步”(2002~2010年)的规划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据自治区气象局卫星监测显示,全盟植被平均盖度由2001年的33%提高到38%,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1年的7120平方公里减少到4053平方公里,总体边界范围相对稳定,沙地内部人工草地面积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足9.3%上升到21世纪的29.56%,沙地局部地段植被开始恢复,生态系统活力增加。 2002年以来,全盟禁牧、休牧区与非休牧区相比,牧草高度、盖度、产量都有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突出,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盟围栏草场总面积达1.4亿亩,过冬畜畜均17亩;人工种草年生产能力达到1.6亿公斤以上,过冬畜畜均19.4公斤;青贮玉米年生产能力稳定在18亿公斤以上,过冬畜畜均217.7公斤;畜棚总面积达777.9万平方米,畜均0.94平方米;畜圈总面积达1750.9万平方米,畜均2.12平方米;水浇地、饲草料基地面积分别达30万亩和51万亩,比2000年分别增加18万亩和47万亩;水源开发5823处,节水灌溉4616处,购置饲料机械10836台(套),人畜饮水设施、农牧业机械化程度都得到有效加强,不但为春季休牧禁牧舍饲、抗灾保畜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引进良种、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农牧业效益明显提升。畜牧业出现数量适度压缩、质量稳步提高、效益明显提升的好势头,改良种畜、优质基础母畜比重提高,既减轻了对草场的压力,又提高了畜牧业的效益。在牲畜头数大幅度压减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期的23.7亿元提高到33.6亿元。2005年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比2001年增加1022元,增长54.7%,其中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800元增加到3890元,超过三年自然灾害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23元提高到2112元,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几年来仅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就使26万农民受益,直接拉动退耕户人均政策性增收700元。 通过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处理好保护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牧民生存发展的关系,必须彻底转变靠天养畜、单纯追求牲畜头数、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经营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否则,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就很难推行,即使取得了成果也无法巩固。为此,我们一手抓限制、一手抓引导,把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实施围封转移战略的核心任务。 抓限制,主要是坚持把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作为牧区的两项基本制度加以推行和不断完善。以苏木为单位全面开展草场生产力测定工作,逐户核定最高载畜量、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签订责任书的牧户已达到100%,严格落实了奖惩措施,牲畜头数从2000年的1808万头(只)减到1454万头(只)。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盟、旗县市、苏木镇三级草原监理专业队伍与嘎查级群众管护组织相结合的草原监理管护体系。大部分旗、县、市通过人大颁布了有关规定,将休牧、禁牧、轮牧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有效地增强了牧民群众依法保护草原的自觉性。同时,从解决对草原的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问题入手,依托国家禁牧舍饲工程,在牧草返青期,普遍推行“春季休牧”;在植被状况相对好的地区,积极推行“划区轮牧”;在草原退化严重的地区,重点推行“围封禁牧”。2005年,全盟“三牧”(休牧、禁牧、轮牧)面积已由2002年的3600万亩扩大到2.74亿亩,占全盟草场面积的95%,比列入国家投资的项目面积扩大了1.2亿亩。其中,禁牧舍饲项目区禁牧休牧面积1.54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2%。同时,依托沙源治理工程,在不同地区实施了不同内容的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沙源治理面积1500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33万亩。 抓引导,主要抓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水浇地、饲草料基地面积分别达30万亩和51万亩,比2000年分别增加18万亩和47万亩。牲畜棚圈、农牧业机械等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实施牲畜品种优化工程。牲畜繁成率、良改比重分别达到98.1%、88.8%,较1999年分别提高了11.6、18.7个百分点。三是引导牧民改进牲畜饲养方式,积极倡导舍饲半舍饲、接冬羔早春羔、短期育肥和早出栏、多出栏。2005年,全盟牲畜出栏率达到94%,2006年冬羔早春羔数量占接活仔畜的85%。四是积极推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肉、乳、绒毛、蔬菜、饲草料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全盟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6家,比“九五”期末增加了近四倍;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1%,提高了八个百分点;共有5.42万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来自产业化收入达到1061元,占纯收入的36%。五是抓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十五”期间,我盟将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作为实现保护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双赢”目标的重点措施,以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牧区青年创业行动为主要推动力量,共转移农牧民5.03万人。2006年,在总结“十五”期间“一转双赢”(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保护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基础上,将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重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两转双赢”目标,“十一五”期间,力争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20万人。目前,我盟已聘请权威专业部门制订并颁布了<锡林郭勒盟荒漠草原生态恢复禁牧区标准>,在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和二连浩特市等西部荒漠草原区,着重转移人口,划定生态恢复禁牧区,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依靠自然力恢复和保护草原,试点前期工作已经着手开展。 存在的问题。一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我盟实施飞播造林、封沙育林、人工种草、围栏封育等项目时,与牧民签订的五年禁牧合同即将到期,有些牧民已经提出要回到原草场。但目前国家、自治区在这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同时,2007年我盟大部分禁牧舍饲项目五年实施期将结束。没有项目支撑,以我盟牧民现有的经济实力,负担不起完全自行实施休牧禁牧轮牧,势必对我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是关于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生态严重恶化地区,恢复生态的最好办法是将人畜长期转移出来,建立生态恢复禁牧区,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复。但是由于国家移民补贴标准低,缺乏后续产业支持,加上牧民思想保守、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不高等条件制约,转移牧民难度较大。 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于加强我盟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但草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加之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在政策和投资上继续给予支持和倾斜,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一五”规划中继续安排禁牧舍饲项目或将我盟列入退牧还草项目区。另外,经综合测算,我盟西部两旗一市(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生态恢复禁牧区”搬迁禁牧试点共需各类补贴资金2338万元,因此希望将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列入“全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范围,支持三旗以改善生态建设环境为重点,打造生态保护和治理资金的整合平台。实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后续产业开发、教育、培训、就业、医疗、养老、安居等方方面面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来吸引牧民转移进城;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课题组:锡盟的总体水资源是什么样的状况? 锡盟:锡盟的水资源总量是35亿方,其中地表水九亿方、地下水30亿方,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有重复量,所以总量是35亿方。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是19.7亿方,其中地表水是3.9亿方、地下水是16.3亿方。从我们锡盟的国土面积和人口状况来说,是人均水资源量多,地均水资源量少;人均水资源量约3500方,在全国范围内看也是不低的,但地均水资源量却是很少的,因为我们的国土面积大。降水的情况:从全盟的范围看,降水还是很少的,一般是十年九旱,而且总的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全盟多年平均的降水量在140~420毫米之间,在区域分布上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东南部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0~420毫米之间,但西北部就只有140毫米左右,最少的年份也就是60~70毫米;从时间跨度上看,以前的降水量比较多,近年的降水量比较少,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降水量就更少。蒸发量恰恰相反,从东南到西北,蒸发量呈递增趋势。从时空分布上看,降水量也不均匀,一般是7、8月份降水量多,比较集中,5、6月份正是植物发芽生长的季节,但这时的降水量比较少。 由于水资源分布的这种不均匀状态,导致锡盟的草原也分为三种类型。东南部降水量多,特别是多伦,草长的比较好,草最深的地方有一米多高,我们把这部分草原叫草甸型草原;中部地区的草原,像正蓝旗、正镶白旗、阿旗等,叫典型草原,也就是干旱、半干旱草原。在草甸草原地区的降水量在350~420毫米之间;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的降水量在200~350毫米之间。西北部地区属于荒漠化草原,从东苏的西部一直到二连浩特市、然后连到西苏,都属于这一地区,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这里都看不到绿色,因为降水量太少,这几年基本上在70~80毫米,2006年相对要好很多。因为近几年降水量的减少,所以草场都存在退化、沙化的威胁。 锡盟的地表水分为三个水系。一个是多伦的滦河水系,最后流入渤海,它的发源地在河北省,从多伦绕一圈又回去了。滦河流域包括了我们的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多年平均的径流量是1.9亿方。第二个是乌拉盖水系,最大的一条河就叫乌拉盖河,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这个流域覆盖的范围比较大,有西乌、东乌,包括我们锡林浩特市,一共由八条河流组成,多年平均径流量有2.98亿方,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水系。第三个水系是查干淖尔水系,主要是在阿巴嘎旗,它的径流量比较小,多年平均的径流量只有6200万方。锡盟一共有12个旗县,其中有四个没有地表水,东苏、西苏、二连浩特和正镶白旗。但从利用的方面看,锡盟地表水的利用率不高,也就是20%左右,因为大工业项目只是在上的过程之中,现在用水大的项目也就是一个电厂;而农牧业的一些水浇地用地下水的比较多。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上,全盟有水库13座,其中:大型的两座,一个是乌拉盖水库、一个在多伦新建的水库,多伦的水库库容是一亿方,乌拉盖水库的库容是2.48亿方;另外还有二个中型水库,一个在锡林浩特市南边八公里处的水库,库容有2200万方,多伦除了上边所说的大型水库外还有一个容量2600万方的中型水库。在已经建成的这些水库中,有二个大型、二个中型水库,其余的都是小型水库;在小型水库中,有水的只占50%。在建的水库有一座,是高力汗河上的高力汗水库,库容有3700万方,主要是为附近的一个工业基地服务,2005年已经建设一年,工程完成的已经差不多了,这个水库是企业出资建设的。准备建设的有二座水库,一个是在多伦的燕子窝水库,初步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在做准备,这个水库也准备让企业出资建设;另外,还准备在西苏旗的荒漠草原上建一座乌兰敖包水库,这是一座洪水水库,因为那里没有河流。 地下水方面。因为我们地域比较广阔,所以分布也比较复杂,主要是第三、第四纪的水。地下水的埋深在不同的地方也是不同的,北部地区大多都在100米以上,100~200米之间,局部有浅层地下水;像二连浩特市的水源地,处于古河道上,在30~40米就出水了,古河道的水量比较充沛,埋深也比较浅,一般20~30米就可以见水;在南部的山区,地下2~4米就可见水,埋深很浅,一般的井也就是10~20米。但北部就不行,在北部打井一般都要超过100米,在那里一口井的费用都得七、八万,特别是在东乌旗,一般打一口井的费用都得十几万;而到了阿巴嘎旗,有时候井打的很深还是打不出水来,一般打三眼井能有一眼出水就很不错了。但打成的井出水量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如果井是打在古河道上的话,水量十分充沛,出水量可以达到40~50吨,好的井可以达到100吨以上,但通常井的出水量在20~30吨左右。 课题组:锡盟30亿方的地下水主要是分布在什么区域呢? 锡盟:在北部主要是在古河道区域。 课题组:是在中蒙边界一带吗? 锡盟:不靠中蒙边界。主要在东苏、西苏、黄旗这一带,从南到北都有。古河道宽30~100公里,我们现在所建的高产饲草料地就是沿着古河道建的,因为其他地方打不出有水的井;高产饲草料主要是种植青贮玉米,需要浇水,只能沿着古河道建。另一个富水区就在浑善达克沙地,特别是在正蓝旗、正镶白旗,西苏也占一部份。这两个区域是锡盟地下水的富水区,其他都是比较分散的局部区域。 目前,在水资源方面,盟里感觉到压力很大。过去呢,主要是以农牧业为主,工业项目不多,现在工业项目上的多了,明显感觉水资源的不足。我们这里的煤炭资源很丰富,探明的已经超过1000亿吨。 课题组:煤炭资源的分布主要是在什么位置? 锡盟:主要是在东北部和中部:中部是在锡林浩特市,东北部就是西乌旗的白音花,主要是集中在这两块,乌拉盖也有一些。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地表水的分布重叠的比较好,像西乌旗、乌拉盖和锡林浩特都是有煤也有水,另外,蓝旗有煤也有水。现在探明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水资源是开发煤炭资源的制约因素,所以我们现在也在考虑开源节流,另外是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一些水库,像前面提到的在建和拟建的水库,其中高力汗水库和燕子窝水库都是为工业项目建的,建燕子窝水库可以增加1000万方的可供水量,建高力汗水库也可以增加1000多万方的可供水量,可以为工业项目供水。 第二就是调水。我们准备从东部兴安盟的哈拉哈河调水,哈拉哈是中蒙边界的界河,准备调水1.4亿方,现在正在做可行性研究。总的调水距离是250公里,通过二级扬水。为了调水,我们要在距离哈拉哈河77公里处建一座水库,从水库扬水260米到制高点上,然后通过78公里的隧洞引水到锡盟的乌拉盖河。 课题组:这个隧洞是一洞到底,还是分段打隧洞? 锡盟:是一洞到底,78公里长的隧洞。到了乌拉盖河以后,沿乌拉盖河河道走136公里,然后进入大型水库 — 乌拉盖水库。通过水库调节后,就可以分几路向东乌旗、西乌旗和锡林浩特市的工业园区供水。这个项目的总投资是14亿元,希望2007年能够动工。我们也想招商引资做这个项目,现在已经有人对这个项目有兴趣,但到目前还没有落实,主要是具体的方案还没有出来,只是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不过2006年10月31日这个报告就可以做完。 课题组:这是一个跨区域的调水,应该需要自治区的协调吧? 锡盟:对,有协调。实际上我们之间是一种资源互换,我们也给他们煤炭资源,以煤换水。 课题组:资源互换的话,怎么结算呢? 锡盟:独立核算,各算各的。 课题组:在现在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下,有个水资源费的问题,现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吗?目前的水资源付费是个什么标准呢?一方水要付多少钱?像鄂尔多斯市的工农业水权的转换,工业要付给农业方面一方水五元钱的价格。 锡盟:我们初步测算,供水成本1.03元,供水价格是一方水三元钱。 课题组:这个供水成本只是计算了工程成本,并没有计算水资源费用。 锡盟:水资源费用还没有谈,毕竟是刚开始搞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只是大家同意做这件事情,详细的还要以后具体的谈。 课题组:比如他们一年给锡盟1.4亿方水,锡盟给他们多少煤炭呢? 锡盟:不是锡盟供给他们多少煤炭,而是锡盟划了十亿吨的煤炭资源给他们,他们自己来开采,现在铁路也在修建之中。 课题组:在调水方面,引哈济锡是一个方案,其他还有调水的潜力吗? 锡盟:还有一个是引海水淡化,已经谈了好几次了。还有一个设想就是从乌兰察布的集宁引水从西苏旗进入锡盟境内,这是要和国家大的调水工程接轨。 课题组:这样调水的话,是不是要过大青山? 锡盟:不过大青山,但还是要通过阴山山脉。就是要从国家最北部的调水工程引水过来,不过这只是一种设想。 课题组:从高程上看这个调水设想可行吗? 锡盟:总体上从高程上看是可以的,应该可以自流过来,因为锡盟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像南部的太仆寺旗是1300多米的高程,到了锡林浩特市高程就只有1000米了,但没有具体的研究。有专家建议过,是从岱海引水,但没有形成具体的东西。 课题组:要是从黄河引水,应该有一定的困难,黄河在头道拐处的高程在1020~1030米之间,况且距离也太远。另外锡盟的人口分布是一种什么状况,主要集中在东部吗? 锡盟: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 课题组:200毫米以上降水量的草原,能占到锡盟草原总面积多大的比例? 锡盟:在70%以上,除了二连浩特市和西苏旗的草原,其他地方的草原都属于这个范畴。 课题组:农业是不是主要集中在东南部? 锡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的两个旗、县,耕地大约是340万亩。原来是30万农民、30万牧民、30万非农人口,现在非农人口已经上升到了52万,城镇化率还是比较高的,超过了50%,但是城镇化的质量很低。“十一五”计划城镇化率要达到68%。但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城市是缺水城市,像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而像正镶白旗、东苏旗的旗所在地没有地下水,打不出水,都需要在几十公里外取水。二连浩特市这么大的城市也要到70多公里以外取水。而东苏旗的浅层地下水又超标,主要是氟超标,深层水要好一些,还有一些苦咸水,但比例不大。 课题组:像现在锡盟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越来越注重工业、能源、化工,今后水资源的利用上就要向这方面转移了。 锡盟:在我们的“十一五”规划的水资源利用方面,首先是要满足生态用水,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工业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我们对工业项目有几个硬指标:上工业项目首先是要有一流的节水设施、一流的环保设施,这两个一流必须要达到,满足这两个一流后,项目才能落地;再一方面,就是考虑引水来补充水资源的不足;还有污水的综合利用。从锡盟的发展来看,生态、资源开发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水资源,要建一些水库把水蓄起来,凡是适宜建水库的地方尽量地把水库建起来;二是污水的综合利用,这里面包括城市的污水,也包括雨水的收集,再有就是我们丰富煤炭资源的输矸水,往往一个煤矿不亚于一个中型水库,它可以用于灌溉;第三个方面就是调水,一个就是从盟外的哈拉哈河调水,一个是从乌拉盖水库向西乌旗调水,第一期准备调3000~4000万方,从乌拉盖水库到额多汗水库调水相对比较容易;如果哈拉哈河调水做的比较好的话,还可以考虑向东旗调水,主要用于铅、锌、铜的冶炼,调水主要就是考虑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再一个方面,就是锡盟的资源分布和水资源的分布基本重叠,这就为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锡盟有12个旗、区、县市,加上一个开发区,一共是13个县级单位,我们重点抓其中的七个,工业主要向两市五镇集中,两市就是锡林浩特市和二连浩特市,五镇包括乌拉盖、蓝旗和多伦等。这就看出,我们基本放弃了在西部发展工业,主要就是因为那里缺水,以保护生态为主。不仅包括了产业的集中,也包括了人口的集中,这对生态保护有好处。西部地区主要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一些适宜的产业。 课题组:要实施上边所说的这些设想,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锡盟:在调水和修建水库上,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在污水的综合利用上遇到的问题就是像污水处理厂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上从锡盟的角度上来说,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上,将来一定是谁把握了煤、水资源,谁就把握了发展的先机;相对于水资源来说,我们的煤是无限的,但有多少水才能开多少煤,所以也可以说谁把握了水,谁就把握了发展的先机。所以,在水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遇到的问题也就最大。与水资源有所关联的问题,就是牧民转移的问题,要做到人口的集中,资金是个大问题。纯粹的生态保护的观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跳出纯粹的生态保护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一个是要发展工业,为人口的转移打好基础,再一个就是要靠城镇化的发展。像锡林浩特市,自治区和我们都规划在2010年要从现在15万人的规模发展到25万人的规模,但是如果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话,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可能出现当年二连浩特市出现的问题,在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人口快速增长,会出现吃水、人民生活(包括交通)等等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至关重要。 课题组:对于像水资源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在呼伦贝尔市看了红花尔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是由水利部门做的,但投资靠的是两个大企业,锡盟能不能在这个方面作些考虑? 锡盟:我们现在也是在这样运作。如果政府把这些事情全部交给企业来做,有很多企业非常积极,不光是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包括铁路项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是也有问题,如果一旦企业全部控制了这些基础设施,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些事情就要按照企业的意志来做。 课题组:他们那里采取BOT的方式来做,可能是15年。因为红花尔基水利工程的水,两个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今后海拉尔的生活用水有一部分也要从这里取水,也只能出钱从这里买水;但这个权益是15年,15年以后,投资也能够收回了,权益就转给呼伦贝尔市水利部门了。因为这里存在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怪圈,没有水,企业投资的时候就会问“水在哪里呢?”,而水利部门就会问“你的项目在哪里呢?”,两头就耦合不上。所以就产生了企业出资先上水利项目的做法。而通辽市则是另外一种做法,在引莫入通工程中,水利系统整合自己的资源,与企业联手,但政府控股,主导水资源的利用。 锡盟:越是水资源短缺的地方,越是要水资源的主导权。呼伦贝尔毕竟地方大,水资源量也比较大。 课题组:现在锡盟地表水的利用率只有20%,今后应该还是有做工作的余地的。另外,乌拉盖是不是一条内流河呀? 锡盟:对,是内流河。 课题组:下面再谈谈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密切的农牧业吧,包括草原水利方面的情况。 锡盟:近年国家实行休、禁牧措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效果很明显。但是现在也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休、禁牧项目到期后,如果没有后续的政策,有可能前功尽弃。因为,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牧民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说,以前可以养500只羊,现在只能养200只羊,对牧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锡盟实行的是局部禁牧,大面积休牧,这对草原生态的恢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休、禁牧项目的资金支持,仅靠地方财政承担,休、禁牧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我们觉得国家的休、禁牧项目还应该接着搞下去。 现在,在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国家在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其中也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第一,投入了资金建设生态,但是如何来保护生态呢?像锡盟的草原病虫害十分严重,2002、2003年的蝗灾达到了一亿多亩,地方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只能防治最严重的3000~4000万亩,这样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草原生态,由于病虫害,使得这些草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国家应该从生态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像草原病虫害防治这样的生态保护上。但按现在的规定,国家投入的资金可以用来飞播、草原水利等,但即使在蝗灾很严重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这部分资金。所以,我们建议应该将建设生态和保护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将牧民转移出来了,草原围封了,草也长出来了,但是老鼠来了、蝗虫来了,把草原又给破坏了,也达不到建设生态的目的。第二,国家投资搞草原生态建设,牧民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很明显的就是牲畜头数大大压缩了,锡盟的牲畜总头数从2000年的1800多万头(只)压缩到现在的1450万头(只)。我们是以草定畜,根据产草量核定养畜的数目,这350万头(只)是这么主动性地压缩下来的。但是,搞生态保护,应该是“三生”共赢才行,就是“生态、生产、生活”的全面发展;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重视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但牧民的生产、生活怎么解决呢?牧民养畜头数压缩以后,牧民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怎么解决?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生态建设和保护也很难做到。在养畜数量下降后,如何保证牧民的生活水平呢?就要改良品种,提高牲畜的个体产值。我们锡盟有两个地方上有优势的羊品种,其中一个就是有名的苏尼特羊,但近年来由于草原退化等自然的因素,以及地方财力在选育上投入的不足,使得在羊的繁育上用的不是特级的种公羊,地方羊品种的个体产肉量每年下降一公斤,这两个品种在不断的退化。在压缩牲畜头数时,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压缩小牲畜,将羊的头数压下去,特别是山羊,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牛产业,一是圈养、舍饲奶牛,一是养改良牛。在养牛方面,我们做了专项推进,2005年牛的改良是20万头,投入1400多万元,其中牧民投入1000万元,盟和各旗县投入了400多万元,2006年计划投入2200多万,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的想法是,压缩牲畜头数,为国家的生态保护积极做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提高牲畜品种的质量,增加牲畜单体的产值,达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高牧民生产质量和牧民生活水平。 草原生产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2006年灾情比较严重,入春以来气温一直偏低,而且2006年的沙尘暴比较严重,西部、北部干旱,因为干旱死亡牲畜16万多只,直接经济损失就有两亿多元。农业方面,2006年南部春天的雨水还不错,抓苗挺好,夏天农作物的长势也不错,但是就是7、8月份的卡脖子旱,灌浆不足,年初曾乐观估计亩产能达到400公斤,现在看来只能达到亩产240公斤。水对农牧业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在农牧业水利建设上主要是要发展水浇地。牧业方面,就是在有地下水条件的地方打一些井,解决一些高产饲料地的灌溉问题,一是为了抗旱,一是解决一些饲草料的生产问题。一般牧民家里都有一口小井,但一到干旱的年份,小井基本上就干涸了,人畜的饮水都成问题,这时候就要到几十公里外的深水井取水。 课题组:人工草地和高产饲草料基地的情况怎么样? 锡盟:2006年高产饲料基地种植了80万亩,这些是可以浇得上水的。亩产在3500公斤左右,好的可以达到5000公斤。基本上都是青贮玉米。 课题组:达到3500公斤产量时,一般每亩需要浇多少水? 锡盟:分区域,像2004年东苏旗从播种开始,就一直要提水灌溉,用的都是喷灌,因为那年那里的降水量不到50毫米,但即使是这样,一亩地也能产4000公斤,比买草强。 课题组:浇水的费用主要包括哪些呢?主要是电?油? 锡盟:主要是柴油发电的费用,因为井和设备都是过去项目上的投资。这样地头青贮的价格大约是每斤0.2元,比买草强。 课题组:一般的饲草料地建设,不算刚才说的特殊年景,每亩需要浇多少水? 锡盟:一般喷灌6~8次,每次每亩20方左右。人工草地必须在雨季飞播,现在人工种草已经很少了,主要是因为连年干旱,人工草地保不住,因为不可能大面积的灌溉。 课题组:现在锡盟三种类型的草原的生产能力如何?每亩能产多少干草? 锡盟:草甸草原(包括了林缘草甸,集中在大兴安岭周围)一般产草在60公斤以上,典型草原一般产草在30公斤左右,到了荒漠草原,产草量就下降到了15公斤左右。天然草场的载畜量2006年是627万头(只),这里所说的是牧区,不包括农区;加上人工饲草料基地,载畜量可达到820万头(只)左右。 课题组:三种草原各占的比例有多少? 锡盟:草甸草原占25%,典型草原占60%,荒漠草原占15%。但是和以前的概念有区别,就是草原在退化:现在的荒漠草原123亩才可以承载一个羊单位,而20世纪80年代,80亩就可以承载一个羊单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作者:薛玉炜,2006年11月3日)
“......在污水的综合利用上遇到的问题就是像污水处理厂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此帖子已被作者于2009-6-27 下午 11:35:46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