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http://www.waterchina.com.cn/bbs/viewarticle.asp?articleid=21052&classid=858#浙江省杭州市良渚污水灌河 污水处理厂却只能吃"半饱"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11月04日讯)10月28日,余杭良渚大桥。从桥上望下去,秋日的良渚港河波澜不兴,虽说漂浮物不多,但水的颜色却是绿黑色的,两边修葺整齐的驳岸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圆圆的“黑口”张着。有些洞口拖下粗粗长长的水渍,把米色的石头染成了黑色。其中一个圆管正源源不断地向河里喷水,水流之大,把管口的圆铁盖顶得老高,喷水的声响,河对岸都听得到。带着点点黄绿的污水流到河中泛起了泡沫。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已经好几天没下雨了,可以肯定,这管道里流的一定不是雨水。 良渚港:污水无处排,直往河里灌 在河边的周家里98号,住户周大妈正和邻居们在门口聊天。提起附近的良渚港,她就摇头:“我们这片没有污水管,住户的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地上,由它自然渗透到泥里面去的。我们这里土壤的含水量大,挖个半米深的坑就能见水,所以,一到下雨天,污水就渗不下去了,到处乱流。” 在良渚港边开了家杂货店的村民何金欢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在良渚港里游泳、洗澡。那时的水清澈得能见底。后来河水越来越黑。两三年前,这水边根本站不下人,又黑又臭。那是因为当时上游有农药厂和化工厂,河水有毒,连鱼都没有。后来两个厂搬走了,镇里又专门组织了个清扫队,每天派人打捞港里的垃圾,这水面才又渐渐变得干净起来,但水质还是不好,一旦连着几天不下雨,水流动得慢,臭味就很明显了。老何带记者来到港边,指着港对面的几个伸向港里的排水管道说,对面集镇的污水是直接排进良渚港的。那么多脏水流进了河里,这河水能不黑不臭吗? 河边还有一家良渚小商品市场。市场门前有条排水沟直通河道,据一家小餐馆的老板讲,因为没有排污管,平时烧菜洗碗的水,都是倒在这条沟里的。小商品市场管委会副主任陈钢说,目前大部分商铺的污水都是市场收集起来的,但具体排往哪儿,他也不清楚。周围有家商户老板说,这也难怪百姓,因为整个集镇都没有污水管道,老百姓的生活,总要产生污水,不往地里河里排,往哪里排?不过陈钢说,镇里的规划已经下来了,小商品市场所在的玉琮路,将在明年开春后动工,进行截污纳管工作。 听说要铺设污水管,何金欢的老伴插了句嘴:“要是真能把我们的污水接进污水处理厂,出点钱出点力我们都愿意。毕竟自家就住在良渚港边上,总是希望港里的水越干净越好。” 杭州市环保局污染控制处处长郭丹告诉记者,在工业、生活、农业三个污染源中,生活污水是导致内河水质变差的重要因素。生活污水的特征是COD(化学需氧量)高,氨、氮、磷等营养成份含量高。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低,水就呈现出黑臭的现象;如果溶解氧高,水体富营养化高,会出现像太湖蓝藻这种情况。因为内河的水量小,自净能力差,日积月累的生活污水排放让河道无法承受,就会让内河水质一天天变差。 良渚污水处理厂:投产一年,只能吃半饱 在良渚镇郊农田里的杭州良渚污水处理厂,经理张建明正围着厌氧池在巡查。他很为这个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骄傲:新厂房朴实而不失现代,厂区环境像公园一样漂亮。机器设备先进,虽说是污水处理厂,但经过打泡加氧,哪怕站在池边都闻不到污水的臭味,经过处理的水里还有鱼在游……张建明以前是搞自来水的,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把污水变成洁净水。 但是,张建明也有头疼的事,这不,当他绕到加氧池时,看见四个通道中只有两个在往外吐着白色泡沫,再远处的中水圆池子里干脆就停着了,他摇了摇头。没办法,水量不够啊,只能等蓄到一定量了再开动机器。 回到办公室,张建明点开了电脑上的数据。他告诉记者说,良渚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4亿元,2003年开工,2007年10月开始试运行。处理范围是余杭区的良渚镇、瓶窑镇、仁和镇,其中70%是生活污水。 去年底的时候,厂里污水处理量只有0.15万吨/日,所以他们的新机器一天只要工作1~2个小时就干完了,还得贴钱去培养厌氧菌。今年以来,情况有所好转,目前每天的日处理污水约1万吨,但仍只能开一半的机器,开开停停。 “现在是污水处理厂完全有能力接纳2万吨/日的污水,但是由于管道不通,我们只能干着急。”张建明说。 新闻纵深 排污怪象由何生 一方面是老百姓的生活污水没处排,只好直接排到地下、河沟,另一方面则是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吃不饱,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排污怪象?记者经多方调查了解到,由于污水管道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导致了目前良渚拥有良好的污水处理设备但还在向河道和地下排放污水的尴尬局面。 几易其手,管网各有“东家” 余杭水务有限公司黄洪奎总经理认为,这其中有部分是体制的原因。污水处理厂建设几易其手,先是政府的BOT项目民营资本运营,后来又是排水办负责建设;而管网建设中的主干网以前是由建设局负责,支网由各乡镇负责。虽然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的建设启动时间都是2003年,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资金来源不能统一保证,步骤没法协调好。 余杭区在去年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今年就成立了余杭区水务公司,污水处理厂以及管网都统一由水务公司来规划、投资、建设、管理。避免了扯皮,保证了资金,统一了项目进度,目前的进展速度很快,今年7月份,主干管道的北线、南线、西线均已竣工,这才保证了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较去年大幅增长,达到1万吨/日。 “关节”不通排污没门 除了体制原因外,具体负责建设的部门也有话说。记者找到了良渚镇村镇建设办的张建峰时,他正埋头琢磨地图。良渚镇的管网建设,他最清楚了。 “今年7月份,我们刚刚验收好15.6公里的主干管、20.774公里的支干管、5个泵站。现在每天输送往良渚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已经大约有3000吨左右。”这些数字是说,目前良渚镇的管道已经埋下去不少。他说如今堵就堵在主干网和支网的节口,以及支网通往用户的毛细管道上。 接口连连不是很方便吗?其实不然。比如在老镇区已经埋好了主干网,但它是不通的,因为要建的一个泵站属于良渚文物保护区,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是不能动土的。但这个泵站不建设,老城区里的居民百姓排污和工商企业学校排污就没了出处。 再比如,良渚镇的道路都不是按照城市道路来建设的,而是按照交通道路来建设的。道路下敷设的管道有的缺失,有的标高不一,有的相隔距离太远。这就对要求精度较高的污水重力管铺设来说,增加了难度。所谓污水重力管,是要求管道由高到低,让污水以自身重力来流动,如果下接管道高于上排管道,自然就没法排污。 接根管子跑了4趟 “工程上的困难,我们都可以通过设计调整来解决,目前最大的麻烦是一些企业的不理解。”张建峰对记者说。政府花巨资造了污水处理厂、埋设了主干网和支网,而由支网接通到自己企业里去,是应该由企业来出资建造的,所费的成本也就二三万元。但是,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出这个钱,所以,明明管道从他门口过,他都不愿意接进来。 张建峰说,他们如今的工作精力,大半花在了跑企业上,苦口婆心地劝他们接排污管。最难的一家,他跑了四趟,为了减少对方的麻烦,还特意找了家最便宜的工程队介绍给他,算了算比他外面叫要便宜好多。所幸的是,最终张建峰的诚心感动了那位老板。 展望—— 两年让良渚污水处理厂吃饱 如何让良渚污水处理厂尽快地“吃饱”?它的上级主管余杭水务有限公司黄洪奎总经理已经成竹在胸。今年初,水务公司已经统一负责了整个余杭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他们将投资10亿元用于截污纳管,到2010年,全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系统管网建设,污水处理量达到25万吨/日,主要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相信到那时,良渚污水处理厂再也不会吃不饱了。 “良渚污水处理厂也要再扩建,目前是2万吨/日,二期将达到4万吨/日,三期将会是12万吨/日。余杭的其他几家污水处理厂也会扩大规模。再过三年你来看余杭,它的水污染处理能力,绝对是全省一流的。”黄洪奎自信满满地说。 记者的话 多些未雨绸缪 少些亡羊补牢 采访中了解到,其实余杭区的污水处理在全省算是领先的了,一个区就拥有三四家污水处理厂,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良渚污水处理厂出现的问题,余杭有关部门也及时察觉了,并着手从统一水务、抓紧管道建设等方面打通“关节”。 我们剖析良渚污水处理厂的尴尬,是因为这几年,各地纷纷在上马环保项目,各种大中小型的污水处理厂规划布局。建新厂房容易,但要让污水厂尽早投入使用,则需要协调各方的力量。良渚污水处理厂碰到的实际问题,可能就是明天其他污水处理厂即将面临的难题,如果能从中借鉴,未雨绸缪,也许就能提早应对,避免出现这种明明污水处理厂近在眼前,老百姓污水还没处排的怪现象。推之其他市政建设项目,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不能多些未雨绸缪,少些亡羊补牢。 (来源:钱江晚报,作者:记者赵红燕,上海供排水项目网胡旺云编辑,2008年11月04日) “......“良渚污水处理厂也要再扩建,目前是2万吨/日,二期将达到4万吨/日,三期将会是12万吨/日......” (此帖子已被作者于2010-8-11 上午 02:08:16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