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第3165260个访问项目信息论坛
论坛首页
     
主题总数:58163 | 回复总数:99330
 
欢迎『dsm』最新加入论坛
 
     
  您还没有登陆论坛,请登陆 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回贴 发新帖 发布小字报

  『项目信息论坛』>> 『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拟在建项目汇编』 | 本分论坛共57578贴 | 99258回复 | 分论坛版主: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2174-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污水处理厂 (2008/5/19 14:07:00)
楼主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7
回复数: 94786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8 10:31: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青海日记之六——退缩的青海湖
标签:我记录 旅游  

4月12日 星期六

这是我们在刚察的第三天。从青海湖东一路走来,总能看见虔诚的藏族同胞环湖“磕长头”。一辆两轮车上载着朝拜期间所有的必需品,晚上就在路边扎起帐篷。当地人无论藏汉,若手边正好有水和食物,总会赶在他们前面放在路边。
  阿尼玛卿山是藏族同胞眼里的神山,青海湖则是圣湖。海北州刚察县在青海湖的北面。从前,有几百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汇入青海湖,如今,就刚察县而言,仅剩布哈河、泉吉河、哈尔盖河和沙柳河等几条还能为青海湖输水。
  青海湖面临着巨大的生态挑战。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流域周边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就在去年底,青海湖东侧的一块地方,成了世界上最后300只野生中华对角羚(也叫普氏原羚)的家园。青海湖的变迁,和整个青藏高原一样,受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影响。就青海湖流域的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而言,全球气候变暖是辅因,草场过牧牲畜超载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大早,我们的车头向西,朝着距离刚察县城25公里外的泉吉乡开去。海北州是青海最重要的牧区之一,刚察更是环湖重点牧业县。这个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4.2万的县,有31个村,其中农业村只有5个。泉吉乡有6个行政村,我们的目的地新泉村,就是这个乡惟一的农业村,也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村。
  出城不久,远远的草地上有一座白房子,那是刚察县府所在地沙柳河镇的垃圾处理厂,处理方式是填埋。同行的刚察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林现波跟我们说,刚察县至今没有污水处理厂,就算修了,也运营不起。据了解,刚察的情况并不是特例。青海湖流域的19个乡镇,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个,有污水处理设备的只有151景区和鸟岛景区,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
  一到乡上,印象最深的是乡政府——一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土平房,门前土场子上两个篮球架。大家都说,这可能是中国目前最简朴的乡政府了。副乡长李万录和乡上的环保林业专干久迈才让介绍说,新泉村有耕地2500多亩,退耕还林地有1500多亩,还有13000多亩的公共草场,退耕还林还草正让当地农牧民过上崭新的生活。
  站在青海湖的西北岸,湖面已经全面开化,只有湖岸还堆积着不少大冰块。久迈才让说,以往开湖都在5月份,气候越来越暖,从去年开始,开湖提前到了4月。我们眼前的青海湖,早在一周前就已冰开湖现。
  李万录指着两百米开外的土坎说,从前,青海湖的湖岸在那里。而现在,我们就站在原来该是蔚蓝湖水的地方。

((2008-05-04) )
(此帖子已被作者于2008-6-3 下午 03:46:52修改过)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admin的回复(2008/5/19 14:08:00)
1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7
回复数: 94786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8 10:31: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刚察县 “十一五”及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㈠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围绕“农牧稳县、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科教兴县”的总体思路,牢牢把握“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㈡坚持的原则
   ——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实现全县国民经济新跨越。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保持一个较高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速度,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发展的过程实现好,发展的成果分配好。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构筑具有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特色经济和旅游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全社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坚持对内对外开放,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坚持以五个统筹协调为着力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要着力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推动农牧区加快发展;统筹协调地区发展,实行差别化的地区政策,做到经济分布基本均衡;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山青水秀人富、文明进步和谐的新刚察;统筹协调改革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优先目标,把维护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具体工作中,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㈢、总体目标
   1.“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⑴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5568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4.4%,达到295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180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达到1654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达到14036万元。
   ⑵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973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3782元,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面解决温饱。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⑶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到2010年累计劳务输出人数达4000人(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⑷可持续发展目标。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初步遏制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趋势;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空气质量和安全饮水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物耗、能耗降低;矿产资源的保护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2.2020年远景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水电路村村通,使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得到缓解;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和支柱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三产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依法行政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个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
    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继续贯彻“基础优先”战略,争取落实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夯实发展基础。
    ⒈农牧业基础设施。以农牧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为重点,坚持以大项目为主,大中小并举,集中精力抓好整村推进、农田节水灌溉、草场围栏、牲畜棚圈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县所有冬春草场全部实现分割围栏,40%的夏秋草场实现围栏。新增人工饲草料基地3.5万亩,累计达5万亩。切实启动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改良草地10万亩。新建羊用暖棚600幢,12万平方米,牛用暖棚400幢,8万平方米,牲畜活动圈1000座,食用菌棚20幢。
    ⒉水利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农牧区人畜饮水、灌区改造、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河道治理、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和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畜饮水和干旱缺水问题。 到“十一五”末,全县人畜饮水入户率达70%,新建、改造、维修人畜饮水管道200公里,积极推行雨水集流工程,使人畜饮水半径控制在1.5公里以内,彻底解决全县6500人、3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建塘曲渠、尕曲渠、黄玉渠等7个灌区,新增灌溉面积9225亩。对大通河流域及青海湖流域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沙柳河、布哈河进行治理,种植灌木7.7万亩,种草85万亩。高度重视用水安全问题,逐步解决用水不便、水源保证率低等问题。
     ⒊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县内干线公路等级,修建旅游道路、矿山资源专用道路、通村公路、对原有道路的改造,加快客运站点和村级道路硬化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建设哈热公路等县、乡、村公路21条,全长506公里,其中村级硬化道路20.8公里,独立桥梁11座。实现村村通公路,提高公路通达里程。支持参与柴达尔——江仓地方铁路支线的修建工程和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应急线路建设工程刚察段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检查保护,教育群众爱路护路,逐步把乡村道路养护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⒋电网。加强农牧区输电线路建设,优化县域电网结构,扩大牧区电网覆盖面。把输电线路向边远牧区延伸,最大程度地解决无电村通电问题,力争使牧户通电率达到40%以上。对于居住特别分散,电网无法辐射的牧户,利用风能、太阳能解决用电问题。“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西海——刚察、西海——江仓110KV送变电工程。
     ⒌信息基础设施。采用先进传输手段解决农牧区的通讯问题,加强农牧区邮政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电信、邮政服务水平。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步伐,扩大覆盖面,逐步建成农牧业、环保等基础管理信息网络和草原生态卫星遥感信息预警反馈系统,为农牧业生产提供服务。
      ㈡ 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十一五”时期农牧业发展要以农牧区稳定、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牧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⒈畜牧业。根据国家现代高效畜牧业建设相关标准,结合本县畜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将全县牧区划分为“两区一带”,进行分类指导和目标定位。示范区所列哈尔盖乡察拉、环仓休麻、公贡麻、果洛藏休麻4个村,人均纯收入5148元,牲畜总增率56.28%,繁活率90%,商品率50%,母畜比例64.42%,百亩草场产值1070元,户均建成饲草料基地20亩,冬春草场全部分割围栏,夏秋草场60%以上实现围栏,户均拥有饲草料棚40平方米,绵羊、生产母羊、犊牛冷季全部进入暖棚,优良畜比例达到80%以上,每村至少拥有1座标准羊药浴池。发展区所列4乡1镇17个村,人均纯收入3815元,牲畜总增率50.35%,繁活率83%,商品率44.7%,母畜比例62.32%,百亩草场产值610元,户均饲草基地3亩,冬春草场全部分割围栏,夏秋草场50%以上围栏,户均拥有羊用暖棚120平方米以上,畜产品订单销售50%以上,每村拥有1座标准羊药浴池。培育带所列4乡1镇10个村,人均纯收入3317元,户均拥有饲草饲料基地40亩,冬春草场全部分割围栏,夏秋草场50%以上围栏, 90%的农牧户拥有羊用暖棚60平方米以上,畜产品订单销售50%以上。到2010年,全县农牧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400元,年均增长7%以上,人均收入3920万元;牲畜总增长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5.87%和42.5%,分别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09和13.15个百分点;母畜比例达到62.92%,提高9.53个百分点,百亩草场产值达到730元,年均增长6.2%。到“十一五”末,全县力争每年出售羔羊10万只以上,以此推进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大调整。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大转变和天然草场的大减负。继续抓好牲畜短期育肥出栏销售,年均育肥销售牲畜5万只以上,真正实现四季均衡出栏。坚定不移地调整品种结构,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到“十一五”末,全县优良畜比例达到50%以上,逐步把刚察建成全州的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和示范基地。
      ⒉种植业。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走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提高单产的集约型发展道路,粮油单产分别年均增产3%和5%。
      ⒊农牧业产业化。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油菜籽、牛羊肉、奶类等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增强开拓市场和带动农畜产品生产的能力,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层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发展完善“公司+牧户”的经营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推进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优质化和标准化。
      ⒋农牧民增收。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发展壮大农牧区二、三产业,增加农牧民的非农(牧)收入;加大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和职业技术培训,力争每年培训800人次,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强对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有计划地组织本县农民工外出务工,加快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⒌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相结合,大力抓好整村推进项目、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一手抓扶贫,一手抓返贫,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项目建设生产用房7.77万平方米,分割围栏草场11.6万亩,人工草地1.14万亩,棚圈916套、11.45万平方米,建设乡村道路32公里,购置生产母羊10.37万只,培训农牧民8036人次;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人工草地2.5万亩,棚圈500套、6万平方米,供水设备500套,农牧业生产机械1000套,培训农牧民1000人。到2010年全面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㈢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把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控制人口增长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点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认真落实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各项措施。积极争取实施环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退牧还草、封沙育草、草场改良和草地、林地、湿地、野生动物集散地、鱼类繁殖衍生地保护工程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和自然水源的生态负荷,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草地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的水体生态系统。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农田节水等工程。到2010年,实现封山育林种草11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6万亩、防沙治沙18.05万亩、保护湿地总面积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万亩、全民义务植树40万株以上、城镇庭院道路绿化面积达0.12万亩以上。
      ⒉恢复提高草原生态功能。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分别采取划区轮牧、阶段性休牧、禁牧等保护性措施,恢复草场植被,提高草场再生产能力。严重草场退化区域,强化轮牧、休牧、禁牧措施。每年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结果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中度以下退化草场实行季节性休牧及至跨年度阶段性轮换休牧,对严重退化草场果断采取禁牧措施。切实加大草原行政执法力度,尽快建立牧户草场牲畜季节性监测制度和草原生态预警系统,为各乡村休牧、禁牧及划区轮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切实规范草场流转制度,对牧户间的草场流转关系严格实行合同制管理,坚决遏制对出租、出让草场的掠夺性放牧。要正确处理好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配置人口、牲畜、草地资源,确保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⒊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方针,重点抓好工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污染防治。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对新建企业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和恢复治理补偿机制,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生产水平低的小矿山、小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有序关闭。
       ⒋积极推进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大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利用、保护,促进合理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建立“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增强资源开发的地质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能力。
       ㈣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⒈电力产业。加快水电资源开发步伐,做好水电站选址、勘测、设计、建设等工作,分年度、分批实施好水电站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大通河、沙柳河的水电资源,力争到2010年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2万千瓦。
       ⒉煤炭产业。加快振兴煤矿、外力哈达一号立井、外力哈达曲古沟二矿的建设步伐,在“十一五”规划初期发挥效益,年产原煤33万吨。要加快煤炭资源的勘察进程,为今后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⒊其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我县境内丰富的石灰岩资源,新建4台矿热炉,年产电石15万吨。加快花岗岩、白云岩、铁矿等资源的勘探、利用步伐。
       ⒋农牧业特色产业。突出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依托资源优势,立足省内外市场,着眼国外市场,积极扶持特色精深加工项目,实行品牌战略,把羔羊肉、藏羊、牛犊肉、牦牛肉、奶制品、皮革、大白毛等高原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品牌做响、做大,逐步把刚察建设成为绿色畜产品外销、出口基地。
       ㈤加快发展旅游业,推进服务业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高原自然生态、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立足独特的青海湖鸟岛和五世达赖圣泉景区,以观光、宗教文化旅游为基础,以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为重点,努力打造环青海湖北岸旅游品牌,把刚察建成全省著名的旅游基地。近期内重点开发“一岛、一泉、一寺、一河”旅游资源,加快鸟岛、五世达赖圣泉、沙陀寺、沙柳河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配套功能。建设野生生物科技展览中心、季节性百鸟园、鸟岛旅游美食一条街、鸟岛景区休闲广场等,修建鸟岛景区大门至黑山嘴旅游专线道路,形成与环湖西路平交连接的旅游环线。做好年钦夏格日山、刚察大寺、舍布齐岩画、瓦颜山、马牛羊三头俄堡、哈龙岩画和布哈河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有序利用,规模开发。以环湖赛、“观鸟·爱鸟”活动月、观鱼节为契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进一步整顿旅游市场,强化旅游管理和服务,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机制。大力发展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运动休闲和旅游购物等相关行业,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扩大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合作,努力把刚察建成青海生态旅游的后花园和进藏入疆通道上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05万元。
        ㈥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沙柳河、热水、哈尔盖、鸟岛的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
       ⒈继续壮大县城规模。根据《刚察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城镇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提高城镇品位,充分发挥沙柳河镇对全县经济社会中改革开放的示范作用、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用、社会稳定的支撑作用。
       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完善经济文化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夯实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争取热水、鸟岛、哈尔盖早日步入城镇行列。
       ⒊加强城镇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城镇道路、供排水、亮化、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十一五”期间力争建成县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和开工建设鸟岛、热水、哈尔盖等道路与排水工程,逐步改善城镇道路、环境卫生条件,提升城镇品位。
       ㈦扩大劳动就业,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⒈不断扩大劳动就业。切实加强再就业工作,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积极开发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把改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全面落实有关促进就业的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扶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设立就业援助基金,推广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服务,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就业。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加速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就业培训、创业和再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力争每年培训城镇劳动者200人次;每年培训农牧民800人次。在强化农牧民科技培训和提高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平均每年有组织地输出剩余劳力800人次。
        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力争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等企业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农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条社会保障线,努力实行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强救灾基础设施建设,扩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加大救灾物资储备。积极推进福利社会化进程,构架福利服务网络,建成各乡镇敬老院,形成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福利机构为辅助,政府投入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和有特殊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农牧区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权益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
        ㈧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十一五”期间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横向经济联合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外来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⒈积极有效利用县外资金。认真贯彻执行鼓励外商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多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吸引境内外资金,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的原则,从一般的资源产品粗加工项目向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项目转变,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种、养、加以及农牧业服务的行业拓展,积极引导个体和私营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一五”末,个体工商户2263户,从业人员3150人,注册资金3064万元,营业额25192万元;私营企业27户,从业人员477人,注册资金1866万元,营业额366万元。
㈨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创新发展机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布局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当超前、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民族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两基”进程,力争2007年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抓好义务教育,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和投资力度,重点抓好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实施校舍建设、设施配备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办学条件。认真组织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全面落实帮扶政策,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农牧区贫困生的学杂费,补助民族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十一五”期间,对考入国家各类大专院校以上的农牧区贫困生的资助列入财政专项预算。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到2010年,力争初中毕业生基本能够升入高中阶段的各类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以上;农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小学、中学升学率达到100%,小学、中学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
        2.加强科技推广工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农牧区。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把技术引进推广与研发结合起来,把科技项目研究与推动科技进步结合起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继续抓好藏系羊本品种选育,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串换力度,实现异地串换种公羊1.5万只,提高藏系羊品质。二是继续加快牦牛提纯复壮的进程,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引进的1/2野血种牦牛进行提纯复壮,进行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三是对现有黄牛进行整体淘汰或整体改良,使其向肉乳兼用方向发展。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以实际、实用、实效为标准,加强对畜牧业结构调整、科技培训、技术引进推广、牲畜疫病防治、草场改良、饲草料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服务,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县乡技术干部、农牧民技术骨干和农牧民三个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争取做到乡有科技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⒊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积极推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使文化事业向基层延伸。坚持以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为标准,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有广泛群众基础、人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分挖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搞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继承工作。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进程,“十一五”期间实现独立频道播出自办节目,开通藏语自办节目,每年组织各类文化下乡活动10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参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构建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做好基础工作。到2010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创建2个特色文化乡,5个小康文化村、25户文化活动中心户、2个业余民族歌舞团。
        ⒋努力提高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卫生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农牧区卫生机构布局,充分发挥农牧区卫生服务网络整体功能,着力发展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加大政府对农牧区医疗保障的投入,逐步缩小城镇与乡村的医疗保障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并轨。切实加强农牧区初级医疗保健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应急物质储备、医疗应急救治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提高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镇居民的环境卫生条件,引导农牧民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从2005年改造扩建6所乡镇级卫生院起步,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起布局合理、设备齐全、服务优化、方便群众的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设备、技术配套),100%的行政村建有规范化的卫生室,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⒌完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降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点抓好农牧区计划生育工作。充分发挥计生网络作用,在农牧区继续推行“少生快富”、“奖励扶助”工程,建立健全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保障制度,落实相关的奖励优惠政策。坚持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项目相结合,加大对实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确保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在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加强计划生育基础服务工作,在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服务上尽力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
         ⒍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加快推动依法治县进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各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城镇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等有效措施,建设“平安刚察”,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更加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城镇、文明乡村、文明单位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措施,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构建“信用刚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㈠推进农牧区改革。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护农牧民对草场、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草场、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办法,允许草场土地合理流转,采取以草场、土地使用权依法入股、转让、出租或合伙经营等方式参与收益的办法,促进草场向养畜能人、养畜大户和畜产品龙头企业相对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按照有利于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要求,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牧场和股份合作制农牧企业。依法保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巩固农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关于农牧业的减免税收政策。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基本农田保护要做到县、乡、村三级备案,地块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农户。严格把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权限,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加快产权改革,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个人投资兴建草原、水利设施,形成多元化的草原、水利建设投资机制。做好草原、水利工程设施的养护工作,完善养护制度和管理机构,使各种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用。推进农牧区各服务站所的改革,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解决好部分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不彻底的遗留问题,妥善安置职工,整合企业资产。围绕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和产权结构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引进外来资本参与我县企业的资产重组,发挥国有资产的最大效能。不断强化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和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妥善解决历史债务,加强粮食市场的管理宏观调控。
        ㈢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科学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把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益性事业上来。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财政性改革。着力培植财源,依法严格税收征管。认真研究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尽力加快县乡财源建设,增强县乡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人员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审计监督。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扩大对农牧民的信贷支持,增强对农牧业产业化和扶贫开发、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就业和再就业的金融服务。
         ㈣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逐步实现政府从经济管理者向社会管理者、公共服务提供者转变,把制定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统一、维护竞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完善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建立政府重大决策公开、听证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简化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分类定位、分开管理的原则,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市场化运营进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向社会全面放开,鼓励有资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私营企业积极进入,开发社会公益性项目。
         ㈤加大产业政策调控力度。对基础产业、公益事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发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通过严格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环保标准、生态环境补偿等措施进行必要的限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措施和市场环境,放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体系和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促使非公有制经济从规模到效益有一个大的发展。
        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综合实力,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重点,坚持科技开发与引进创新相结合,进行技术攻关,争取在一些科技项目上取得突破。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专利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现代高效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㈦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牢固树立开发人力资源也是发展生产力,培养人才也是生产性投入的理念,广开人才视野,把人才范畴和人才工作重点由原来只重党政干部人才拓宽为有能力、有专长、有作为、能为发展出力,能为社会进步献策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进步的新刚察。


2008-1-12 刚察人民政府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admin的回复(2008/5/19 14:09:00)
2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7
回复数: 94786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8 10:31: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加 入 日 期: 2008-05-15
招 标 编 号: 青招字(QH)2008-05127
所 属 行 业: 其他工程
截 止 日 期: 2008-05-20
招 标 机 构: 青海省成套招标公司
地    区: 海北藏族自治州

1.编号:青招字(QH)2008-05127
2.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刚察县城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一期)工程已由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青发改投资(2007)658号文件]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刚察县发展和改革局,建设资金来源为国家专项资金和自筹。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进行公开招标,特邀请有兴趣的潜在投标人(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资格预审申请。
.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 建设地点:刚察县县城
2.2 建设规模:本期主要建设总长5.3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在西大街、北大街等城区主街道沿线下缚设,主要建设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检查井等附属设施.
2.3 计划工期:2008年6月 10日~2008年 9月20日。
2.4 招标范围:设计图纸所含的全部施工内容
2.5 标段划分:1个标段。
.申请人资格要求
3.1 本次资格预审要求申请人具备:市政公用工程叁级及以上资质,有较好的施工业绩,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
3.2 本次资格预审不接受联合体资格预审申请。
3.3 各申请人可就上述标段中的任意标段提出资格预审申请。
.资格预审方法
本次资格预审采用合格制。
.资格预审文件的获取
5.1 请申请人于2008年05月15日至2008年05月19日,每日上午8:30时至12:00时,下午14:30时至17:00时(北京时间,下同)在青海省西宁市五四大街1号(银龙商务大厦7楼713室)持单位介绍信到购买资格预审文件。
5.2 资格预审文件每套售价500元,售后不退。
.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递交
6.1 递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申请截止时间,下同)为2008年05月20日15时30分,地点为青海省西宁市五四大街1号(银龙商务大厦7楼713室)。
6.2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招标人:刚察县发展和改革局
招标代理机构:青海省成套招标公司
地 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大街1号
邮 编:810001
联系人:刘来福、巨生莲 电 话:0971-6118368、6128259
传 真:0971-6146516
开 户 银行:青海省农行营业部 帐 号:001001040007616

2008年05月15日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admin的回复(2011/12/28 2:10:00)
3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7
回复数: 94786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8 10:31: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刚察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设备采购及安装评标结果公示表

项目名称 刚察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招标编号 青招字2011-09859b
招标人 刚察县发展和改革局
招标代理机构 青海诚鑫招标有限公司
招标内容 设备采购及安装
招标方式 公开
开标时间 2011年12月26日

预中标人 金额(万元) 交货期
江苏林格纯水设备有限公司 553.2169 60天

参加投标单位
江苏环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艾特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林格纯水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兴邦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公示期限 2011年12月27日至2011年12月31日
监督部门 青海省发改委监察处
监督电话 0971-6305725

刚察县监察局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作者信息\文章标题
admin的回复(2013/5/22 6:48:00)
4


姓名: admin
发贴数:56607
回复数: 94786
等级: 管理员
登陆否: 已经登陆
注册时间:
2003/1/1 13:19:00
最近登陆时间:
2024/11/28 10:31:00
联系方式: 给他发邮件
   
  青海省环保厅确定“42321”目标及措施持续推进全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今年是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年,青海省环保工作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以更大力度的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确保实现“42321”目标及措施落实。

“4”即完成四项指标:确保完成年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刚性指标。一向工程减排要能力。加快实施华电大通发电公司、桥头铝电等燃煤电厂及盐湖海纳、互助金圆、湟中祁连山等水泥企业脱硝工程建设,完成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设施建设。加大机动车废旧车辆淘汰力度,减少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西宁市第一、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同仁县隆务镇、玛沁县大武镇、天峻县及刚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建成投运玉树县结古镇、循化县、贵德县污水处理厂和格尔木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全省实现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和再生水回用能力2.3万吨。二向结构减排挖潜力。严格控制国家限止类行业发展速度,对现有企业生产线通过“上大压小”、“等量替代”等措施进行置换。年内淘汰落后炼钢45.96万吨、铁合金9.1万吨、碳化硅2.43万吨、玻璃160万重量箱、印染2970万米。三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开展“治污设施稳定运行年”活动,狠抓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火电厂脱硫和企业治污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行,加快污水收集管网改造,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负荷率要提高到70%以上。积极推进污染源“全测控”和在线监控“全覆盖”,确保重点排污企业自动监控设施与省监控中心稳定联网率和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合格率达到85%以上。

“2”即打好两场硬仗:一是湟水流域水污染治理 “攻坚仗”。今年重点开展“以污染治理、生态保护、防洪泄洪和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理。“治、保、调、管、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早日实现还青海人民一条干净清澈母亲河的目标。在全面完成湟水流域剩余近150个排污口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加快西宁市再生水回用一期工程建设,启动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宁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争取开工建设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加大工业集中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尤其是化工、冶炼、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均要采用先进高效的治污设施,提高工业治污水平。同时,加强沿湟流域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运行管理和监控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流域污水的“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历史遗留铬渣治理“歼灭仗”。确保在年底前基本完成西宁市历史遗留铬渣治理任务,同时做好中星化工搬迁企业铬污染场地评估工作,扩大原海北化工厂污染场地治理科研项目实施规模,编制受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案,争取启动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工作。

“3”即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加大挂牌督办和后督察力度,对涉及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铁腕整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控覆盖面,将该列入和能够列入的污染源,全部纳入在线监控范围,尤其是水、气污染重点排放企业列入今年的监控范围,不能列入的加强监督性监测。二是环评审批。强化环评的前置性和约束性,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行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的规划环评,解决和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环境问题。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用环评制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优势产业领域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严格限制或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须达到100%。建立健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机制,扩大工程环境监理范围和实施力度,对一些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驻点监管,确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三是环境应急管理。推动全省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管理数据库建设,强化环境风险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石油化工企业和尾矿库等的环境风险评估检查,健全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环保、消防、安监和交通等部门协同作战的应急联动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活动,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维护环境安全。同时,强化辐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2”即加强两个保护: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围绕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加快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深入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考核,年内完成全省26个重点生态功能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持续推进三江源、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综合治理工程,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同时,积极推进细颗粒物(PM2.5)监测工作,确保西宁市在年内向社会公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二是农村环境保护。认真组织实施49个片区、457个村庄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使环境整治与“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项目整合衔接,确保整合覆盖面达到96%以上。通过实施连片整治,使项目区农村集中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率达到100%;有污水处理厂的城镇周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管网,并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村镇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同时,积极探索制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长效机制,建立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群众参与的运行管理制度。

“1”即拓宽一个广度:努力拓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度。紧紧围绕污染减排、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历史遗留铬渣治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环保重点工作,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有效提升社会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认知度。深入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的环保宣教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和保护环境。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02-24)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西宁市第一、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同仁县隆务镇、玛沁县大武镇、天峻县及刚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

 
     
回贴 发新帖 发布小字报
快捷回复 (作者: )
标题
内容
图片连接
(没有可以不填)
FLASH连接
(没有可以不填)

普通板块 已锁定板块 普通帖 热门帖 置顶帖 精华帖 锁定帖 发新贴 查看精华帖 发布小字报
在线人数:人
您的IP地址是:3.145.176.228,操作系统是:ClaudeBot/1.0,浏览器类型:compat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