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排水“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沪水务〔2021〕778号 各区水务局(海洋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城投水务集团: 《上海市排水“十四五”规划》已于2021年9月16日经局党组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 2021年11月12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上海市水务局办公室 2021年11月12日印发 上海市排水“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水务局 2021年10月
目 录 一、“十三五”回顾 1 (一)主要成效 1 1、着力推进雨水排水设施建设及提标,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1 2、着力推进水泥气同治及初期雨水治理,污水处理水平持续提高 2 3、着力推进排水行业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与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3 (二)主要问题 5 1、防汛安保能力亟需提高 5 2、污染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5 3、服务管理效能尚需升级 6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6 (一)落实国家战略,支撑城市能级提升的新使命 6 (二)响应人民期待,提升城市安全环境的新要求 7 (三)适应行业形势,引领排水服务水平的新提升 8 三、“十四五”总体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规划目标 10 (四)规划指标 10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11 (一)排水设施高标配套,支撑城市发展 11 1、污水厂新扩建工程 11 2、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12 3、初期雨水治理工程 13 4、雨水系统建设工程 14 5、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14 6、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 14 (二)排水系统提质增效,提升保障能力 15 1、连通管工程 15 2、管网完善工程 15 3、厂站设施更新改造 16 4、排水管道检测维修工程 16 5、污水厂进水浓度提升 17 (三)排水管理强化效能,提升治理水平 17 1、强化规划引领,推进规划落地 17 2、加强科学研究,提升智慧保障 17 3、完善管理机制,提升运维水平 18 4、健全安全责任,加强监督管理 19 5、完善处置机制,加强热线管理 19 (四)服务重点区域,落实国家战略 20 1、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开放 20 2、试点区域联防联治,支撑长三角生态示范区绿色发展 20 3、提升排水保障能力,支撑虹桥商务区建设国际开放枢纽 21 4、多措并举“+生态”,支撑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21 5、品质提升支撑五个新城高水平建设 21 五、保障措施 22 (一)依法落规 22 (二)部门协同 22 (三)行业监管 22 (四)公众参与 23 附件1. 上海市排水“十四五”规划指标定义 24 一、“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上海市排水行业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以“聚焦民生、保障安全、改善环境”为重点,通过“消除空白、提标控污;厂网同步、泥水同治;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城镇防汛安保和水环境治理体系,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支撑和突出贡献。 (一)主要成效 1、着力推进雨水排水设施建设及提标,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结合中心城建成区排水系统空白区消除和城市更新配套需求,大力推进排水系统建设和提标改造。针对消除中心城建成区空白点,完成规划新建的28个雨水排水系统,基本实现中心城建成区排水系统全覆盖。针对已建排水系统完善,进行提标改造的5个项目中,桃浦、龙水南、汉阳二期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新临平泵站在选址控规调整阶段,大名泵站项建书评审待批。针对郊区规划新建16个雨水排水系统,建成11个,在建1个,4个处于前期研究阶段。此外,积极推进苏州河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试验段建设,苗圃和云岭综合设施开工建设。“十三五”末本市新增雨水泵排能力约738立方米/秒,中心城建成区约16%的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全市建成区基本不低于1年一遇排水能力,排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着力推进水泥气同治及初期雨水治理,污水处理水平持续提高 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及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等工作,基本实现水、泥、气同治。完成泰和、虹桥、安亭等17座污水厂新、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16.3万立方米/日(与2015年底相比);关停主城区闵行、龙华、泗塘、曲阳、长桥、桃浦、天山等7座污水厂,关停规模45.65万立方米/日,净增污水处理规模70.65万立方米/日,超额完成“十三五”末新增污水处理规模60万立方米/日的目标。完成石洞口、竹园、白龙港等31座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至2020年底,本市城镇污水厂出水水质全面达到一级A及以上标准,城镇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840.3万立方米/日,本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为96.7%。 全力推进建成区管网配套、初期雨水治理和雨污混接改造。至2020年底,全市完成1728个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与542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大定海、新宛平及大连系统调蓄池建设,新增调蓄容积1.76万立方米。基本完成全市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调查工作,完成4200余个小区以及1.7万余个市政、企事业单位、沿街商户和其他混接点混接改造工程。完成34座市属泵站、20座区属泵站截污设施改造。 完成中心城石洞口污泥完善工程、石洞口污泥二期、白龙港污泥二期、竹园片区污泥扩建、虹桥污水厂和泰和污水厂污泥干化工程等6个污泥处理项目;完成郊区浦东临港、嘉定、松江、奉贤、崇明陈家镇、崇明城桥、金山等7个污泥处理项目,至2020年底,新增设施规模602.4吨干基/日(与2015年底相比),全市污泥总设施规模达到1476吨干基/日,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为100%。完成长宁、浦东、杨浦、闵行、宝山、青浦、金山、松江、奉贤、崇明、嘉定等12座通沟污泥处理设施项目,至2020年底,新增设施规模17.5万吨/年,全市设施规模共计21万吨/年。 加快推进污水厂大气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完成主城区白龙港、竹园一、竹园二及石洞口等4座污水处理厂,以及郊区金山、青浦、嘉定、松江、奉贤等19座污水处理厂的大气污染物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982-2016)厂界一级标准。 3、着力推进排水行业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与管理效能持续提升 提升运行调度能力,制订白龙港、竹园和石洞口区域污水系统整体运行调度方案、泵站优化调度方案,指导通过精准运行调度措施提升干线平稳输送能力,并进一步挖潜污水厂内部处理能力,减少末端溢流和缓解局部地区排水不畅问题。 推进管道维修养护工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升排水管道养护标准,推进排水管道养护作业方式转变,加强排水管道检测和修复力度。至2020年底,共完成雨水口截污挂篮安装6.5万座、雨水口更新改造6万座;完成排水主管检测6095公里、排水主管修复468公里及道路积水改善工程65公里;完成老旧泵站大修改造38座,除臭改造58座。 加强信息化保障,定期复核、补充和更新行业数据库内排水设施基础数据;推进形成运行信息全收集、运行状态全显示、运行监管全覆盖的监测网络,逐步提高运行调度能力。 强化运维监督考核,初步建立了市、区两级“厂、站、网”全过程和“水、泥、气”全覆盖的监督管理体系;研究调整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运行指标,合理提高运行负荷;研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的相关考核机制,激励污水处理企业主动作为,提升政府监督管理的杠杆作用。 加强法制规划科技引领,制定《上海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完成《上海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泥处理处置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雨水2035规划”、“污水2035规划”)等市级排水系统规划的编制;制定3项地方标准及4项标准化指导技术文件,开展10余项科学研究,指导排水设施建设和行业发展。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排水行业发展在城镇防汛安保和水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标国际先进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防汛安保能力亟需提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本市遭受灾害性天气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对照国家、行业相关文件及规范要求,本市中心城建成区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面积约16%,排水系统标准偏低,加之源头径流控制能力不足、与河网除涝设施衔接不够,防汛安全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2、污染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2020年底本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为96.7%,河道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现有污水处理能力距本市污水系统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现状规模无法满足 “1.5倍日均污水量稳定达标”及将初期雨水纳到污水系统进行污染治理的需求,降雨期间污水厂溢流、泵站放江污染和区域排水不畅现象仍未杜绝。另外,中心城区污水系统削峰调蓄能力及污水片区互连互通不足,厂站网一体化运行调度能力有待提高。臭气和噪音治理较为薄弱,水、泥、气、声同步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3、服务管理效能尚需升级 本市排水设施量和服务范围在逐步扩增,市区两级管理体制下,一体化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部分设施建设年代较久,设施老化、结构性缺陷等问题突出;排水户等排水源头设施管控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等自建、自管设施运维养护机制及标准需进一步规范,巡视检查工作需进一步提升;排水行业管理智慧程度、精细化能力,数据分析及应用水平有待增强;排水设施效能需要进一步挖潜,行业支撑城市规模和能级提高的服务效能尚需升级。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一)落实国家战略,支撑城市能级提升的新使命 当前,上海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中央的厚望、人民的期待。习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更好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实施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国务院批复的“上海2035”城市总规,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滨江临海,是典型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易受台风、暴雨、高潮、洪水的多重影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安全隐患,暴雨积水现象时有发生;城市面源污染负荷高,污水处理系统雨天水量应对能力不足,对河道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部分河道“逢雨易黑”。排水设施作为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亟需提升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和生命线稳定运行的能力,提高城市韧性,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执行国家战略,实现“上海2035”城市总规发展要求提供坚实保障。 (二)响应人民期待,提升城市安全环境的新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同时要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要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另外,国外发达城市也提供了三方面借鉴:一是以人为本、风险管理。围绕市民密切关注的河道水质改善和城市排水安全等核心目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标准。二是灰绿融合、持续发展。国际大都市雨洪管理发展,大多根据自身水文条件和城市资源特征,经历了从量到质,最终量质并举,提倡绿灰蓝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是软硬结合、综合管理。综合采用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组合的方式,推动排水工作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市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镇防汛安保和水环境治理体系,总体适应了本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但超大城市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烈,以前以灰色设施建设为主、为重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新时代排水工作的改革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处理好“水”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水”体系中不同“水”的关系,遵从自然规律,适应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提升发展理念,通过“蓝、绿、灰、管”多措并举,坚持水、泥、气、声同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上海城市发展特点的排水建设新路子,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放心、更美好。 (三)适应行业形势,引领排水服务水平的新提升 近年来,国家部委陆续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并修订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相关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和规范,形成了推进水安全提升和水环境治理的路线图,明确提出要构建、完善城镇排水防涝体系,行业发展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聚焦。 本市排水行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必须坚持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安全为先、功能融合、科技引领”的规划理念,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重管理,提高排水系统运行效能,提升排水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使排水行业发展更加适应新的发展态势。 三、“十四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幸福河”重要论述、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重要理念,以防汛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改善为主线,以“补短板、强监管、升能级”为工作基调,通过“蓝、绿、灰、管”多措并举,着力提升防汛安全保障能力和初雨面源污染削减能力;通过源头控制、厂站网一体化,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为水环境质量改善助力;通过科技创新、“放管服”改革,排水管理基本实现智能排水,让排水行业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标一流。注重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规划标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当、国内领先,确保防汛安全和水环境质量。 ——系统治水。由注重末端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处理,全过程、全方位开展治理。 ——提质增效。推进排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补齐排水体系短板,健全排水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排水系统提质增效。 ——智能排水。注重精细化管理,建设一网式排水系统运管平台,实现智能排水。 (三)规划目标 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排水保障体系,努力实现“防汛排水安全可靠、污水治理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排水管理智能高效”的目标。 (四)规划指标 对接“上海2035”城市总规,遵循目标导向、聚焦重点、科学前瞻、分期实施的原则,排水“十四五”规划指标包括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管理四类,共9项,其中约束性指标有城镇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排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及排水管道完好率等4项,其余为预期性指标。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一)排水设施高标配套,支撑城市发展 1、污水厂新扩建工程 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扩建,“十四五”期末,新增污水处理规模约280万立方米/日。 实施中心城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含50万立方米调蓄池)、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建设,适时启动白龙港区域干线污水调蓄池建设,新增调蓄规模约5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旱天不溢流,基本解决雨天溢流。 推进郊区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分别是浦东新区海滨、临港等污水厂;嘉定区大众、安亭、南翔等污水厂;青浦区西岑污水处理厂(原0.25立方米/日拆除);松江区松申、松东、松西、松江等污水厂;金山枫泾;崇明区堡镇、陈家镇、长兴、新河及东平等污水厂;适时启动奉贤西部污水厂扩建及江桥污水厂新建工程,基本解决郊区污水处理能力缺口问题。 2、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实施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结合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项目,同步实施污泥干化工程,完成各区污泥独立焚烧或与垃圾系统焚烧设施建设,推进燃煤电厂污泥掺烧,在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泥老港“零填埋”的基础上,逐步处置老港暂存库及白龙港厂内暂存库存量污泥。至“十四五”末,新增污泥处理规模约364吨干基/日,总规模约1840吨干基/日。 中心城配套竹园污水厂四期新建工程,同步实施竹园四期污泥干化设施;配套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同步实施泰和污泥干化设施;配套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同步实施干化焚烧工程。郊区完成浦东新区干化焚烧设施,原深度脱水设施作为应急备用;嘉定区完成安亭干化设施,新建独立焚烧设施;青浦区完成独立焚烧设施。奉贤区规划新增电厂掺烧规模,保留现状垃圾协同焚烧设施;青浦区规划新增电厂掺烧规模;松江区规划新增电厂掺烧规模和垃圾掺烧规模;金山区新增垃圾掺烧处理规模;崇明区规划新建长兴、陈家镇污泥干化设施,新增污泥协同焚烧规模。 推进通沟污泥处理处置工程。落实设施规划用地,扎实推进浦东、嘉定、虹口、普陀、静安、黄浦、徐汇等区7座通沟污泥处理设施建设,规模约10.5万吨/年,至“十四五”末,基本实现通沟污泥处理站“一区一站”布局,总规模约31万吨/年。 3、初期雨水治理工程 建成桃浦厂、龙华厂、天山厂、曲阳厂、泗塘厂和长桥厂等六座污水处理厂初雨调蓄工程,推进后续提标工程;建设龙华排水调蓄工程,结合桃浦科技城、大名、张华浜东、九星、龙阳等雨水泵站建设,实施初雨调蓄池工程;建设一批水环境敏感排水泵站初期雨水调蓄池,减少相关排水系统初雨对河道水环境影响;建成苏州河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试验段,加快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并适时启动。预计“十四五”期末,强排系统初期雨水调蓄设施达标率30%左右。 4、雨水系统建设工程 加强本市雨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能力。推进中心城桃浦科技智慧城核心区、龙水南、汉阳二期、杨盛东等16个雨水排水系统建设,新增约230立方米/秒排水能力。推进宝山、闵行、浦东等7个郊区雨水排水系统建设;崇明结合沿江高铁、城桥西侧、庙镇、地铁小镇等地区开发建设,加强管网完善补充,新增约100立方米/秒排水能力。 5、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已建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依据“雨水2035规划”中“蓝、绿、灰、管”多措并举的理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源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0%左右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200万立方米左右调蓄规模。结合雨水系统及绿色设施建设,城镇雨水排水能力达3-5年一遇面积达到25%左右、中心城达到35%左右。 6、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 研究推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励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 ...... (来源:上海市水务局,2021年11月12日) “......推进郊区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分别是浦东新区海滨、临港等污水厂;嘉定区大众、安亭、南翔等污水厂;青浦区西岑污水处理厂(原0.25立方米/日拆除);松江区松申、松东、松西、松江等污水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