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建设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水务局 编制日期:2014年9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它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 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建设单位 广州市花都区水务局 法人代表 黄栋洲 联系人 黄晖 通讯地址 公益路43号花都区水务局(原自来水公司) 联系电话 18924189204 传真 18924189204 传真 建设地点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 立项审批 广州市花都区发展和改革局 批准文号 花发改基[2014]143号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D4620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m2) 2324.47 绿化面积(m2) 总投资 (万元) 653.30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653.3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00% 评价经费(万元) 2.0 预期投产日期 2015年5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任务由来 近年来,花都区各乡镇的建设发展迅速,但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大多数布局较为凌乱,基础设施较差;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基本上采用明沟排放,缺乏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旧屋基本无化粪池,新建的住宅基本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质量差、易渗漏;化粪池收集厕卫污水为主,厨房、洗涤、洗菜等日常用水则处于无序乱排放的状态;各种污水、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到农田,对农业生产、珠江河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最终使地表水水质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给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同时给地表水以及下游水质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兴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将会大幅增长,若不尽快治理,污染会更加严重,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为确保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兴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2011年州市水环境治理任务书》精神,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工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广州市花都区水务局于2014年7月委托我司对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等基础上,根据环评技术导则及其它有关文件,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作为项目实施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报告表按总规模工程进行评价。 二、工程规模 (1)工程内容 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位于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总投资约为653.30万元。项目新建排水管14622m,污水检查井690m,一体化厌氧池1座、人工湿地系统1座等。 本项目共设置1座人工湿地系统和1座一体化厌氧池。洛场村靠近花都大道的南北片区的生活污水经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然后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排入市政管网的污水量为120m3/d,;洛场村南部的瓦窑塘及大窝岭污水管网由于埋深问题不能流入花都大道市政污水管网,分别设置1座人工湿地系统和1座一体化厌氧池处理这部分废水,建成后污水处理量均为150 m3/d。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共2324.47 m2。 (2)主要材料及用量 本项目的主要原料为PVC—U双壁波纹管,总用量为14622m。项目工程量见表1。 表1 工程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规格 指标 1 PVC-U管 米 DN160 10061 2 PVC-U管 米 DN300 4561 3 砌筑检查井 座 检查井φ1000 240 4 砌筑检查井 座 小方井500×500 450 5 修复混凝土路面 平方米 10cm厚 4519 6 修复混凝土路面 平方米 20cm厚 2325 7 人工湿地系统 座 1 8 一体化厌氧池 座 1 9 提升泵 台 Q=6.25m3/h,H=12m 2台,一用一备 (3)给排水规模 本项目用水由花山镇自来水厂管网接入,本项目用水主要为施工用水。施工期间废水主要是施工废水。施工废水包括开挖和搅拌产生的泥浆水、砂石冲洗水、施工机械设备的冲洗水,这部分废水主要污染因子是SS和石油类。产生的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洛场村人口3500人,污水量计算拟采用人均生活污水量预测法确定。参考《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同时考虑洛场村的经济情况及村民的用水习惯,洛场村人均生活污水用水指标取150L/d,生活污水排放量为总用水量的80%,因此,本次洛场村生活污水总排放量约为420m3/d:其中人工湿地处理的污水量为150 m3/d;一体化厌氧池处理的污水量为150 m3/d;排入市政管网的污水量为120m3/d。项目运营期的污水达标排放。 (4)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施工人员约50人,施工人员统一由建设单位在外安排食宿。营运期间不需要定点专门设置管理人员。 (5)技术标准 查阅关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于2011年12月发布的《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 引》,本项目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三、建筑方案 1、 污水管道工程 ① 开挖管沟基坑时,如遇到厚度小于1.0m的淤泥或浮土则应全部清除,超挖部分用碎石、砂回填并夯实。 ② 排水管施工完毕,在覆土前必须进行闭水实验,建议可回填时回填。闭水实施应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 ③ 排水管安装完毕,管沟应用原土回填至稳定层底,应分层回填并用水冲实,保证回填土的密实度不低于95%。 ④ 从化粪池连接管网的管道弯头应使用有检查口的弯头或用三通弯头,以便日后对堵塞的疏通。 ⑤ 村内巷道内敷设污水管道时,宜将污水管紧挨现状排水沟敷设,并且在满足排水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埋深。遇到化粪池占用村内巷道位置情况时,采取避让措施。 ⑥ 未经化粪池的生活污水在排入收集系统前居民应设置格栅或格网,拦截固体物,以免堵塞村内污水管道。 ⑦ 居民应在院内取水处设置集水池,居民可将洗浴及厨房污水排入集水池内,并在集水池内设置地漏,接入管网中。 ⑧ 开挖管沟时破坏的路面,恢复时可按C25砼200mm;其它的,如房屋散水、街坊路面等混凝土面层,按照其实际厚度恢复原貌。 ⑨ 农户入户管采用PVC-U管,管径小于等于150mm,完全收集户内冲厕污水、洗浴污水、厨房污水等,排入村内巷道的排污管,有化粪池的农户,由化粪池溢出口将上清液排入村内巷道的排污管中。污水收集系统入户管须比农户卫生器具排出管,或化粪池出水管,或农户排水立管管径大一级。 连接每户卫生间出水的管道不应小于DN100,坡度不小于1%,出户后首先接入化粪池。连接每户洗涤水的出水管道不应小于DN100,坡度不小于2.5%。 污水入户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3m。 2、人工湿地工程 (1)格栅池 格栅池的主要功能是放置格栅。本项目格栅池为地下池、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格(长×宽×深):1.0m×0.6m×2.2m,参数:1000×500mm。 (2)沉砂池 沉砂池的主要功能是分离大颗粒污泥,减少后续污水处理负荷。本项目沉砂池为地下池、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格(长×宽×深):4.0m×2.0m×2.2m。 (3)调节池 调节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质水量,加强后续处理效果。本项目调节池为地下池、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格(长×宽×深):8.0m×4.0m×2.5;水力停留时间:8h;污水提升泵:2台(1用1备),性能参数Q=6.25m3/h,H=12m,N=0.75kw。 (4)厌氧水解池 厌氧水解池的主要功能是降解污水中部分BOD,同时提高污水可生化性。本项目厌氧水解池为地下池、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格(长×宽×深):8.0m×2.0×3.2m;水力停留时间:10h。 (5)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植物和填料的不同功能,进行生物脱氮除磷,同时去除CODCr、BOD5、SS等污染物。规格(长×宽×深):33.0m×16m×1.2m;水力停留时间:41.2h;水力负荷:0.30m3/m2.d。 ① 湿地基础处理 a 人工湿地原土碾实,其密实度达93%~95%,基础容许承载力必须达到100Kpa。 b 黏土采用回填黏土。 c 由于表层在浸水后会有一定的下沉,建造时填料表层标高应高出设计值10%~15%。 d 湿地床底坡一般取1%~8%,须根据填料性质及湿地尺寸加以确定,本工艺湿地床一般取1%~2%。 ② 湿地处理池种植皇草、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 a 美人蕉丛生性,适宜密植,适宜集中分布,芦苇散生性,适宜稀植,适宜遍植。 b美人蕉栽一般每平方米8~10穴,每穴栽2~3株。亦可用行距10cm,蔟距15cm控制,覆土7~10cm。 c 芦苇栽一般每平方米8~10穴,每穴栽1~2株。亦可用行距10cm,蔟距15cm控制,覆土10~20cm。 d 皇草栽培先清除杂草,按常规平整土地后,开穴,行株距均为40~45cm,穴深25~30cm。 e 皇草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对氮肥敏感,如果在每次割青后,每亩兑水追施15~18公斤尿素。 f 皇草的割青与利用:首先应选择好割青刀具和割青时间,严禁用生了锈的刀具和在雨后或草上露水未干时割青,皇草种植后,50~55天便可割青利用。割青次数因地力水平、饲喂对象不同而异。用作鱼及奶牛饲草,全年可割青5~7次。当株高1~1.2米、基部节间开始外露时即可割青。每次割青后应按前述用量追施尿素1次。 ③ 人工湿地植物栽种的管理及日常维护 a 人工湿地植物栽种的管理主要保证其成活率。湿地植物栽种最好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如果不是在春季,如冬季应做好防冻措施,夏季应做好遮阳防晒。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确保栽种的植物能成活。 b植物栽种为了使植物的根扎得比较深,需要通过控制湿地的水位,促使植物根茎向下生长。 c 做好日常护理防止其他杂草滋生和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防止腐烂污染。 d 暴风雨后,湿地床上植物发生歪倒,要及时扶培,排除积水。 e 人工湿地栽种的植物应在老枯之前收割,一般一年收割1~2次,采割的植物残体应及时运出人工湿地并用切草机切碎后做处理与利用。 (6)应急消毒池 功能:建设应急是为防止紧急的水体中毒,或疫情现象出现,如带有病毒病害物质的污水排入附近水体。正常情况下则作为出水暂存池。本项目应急消毒池为地下池、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格(长×宽×深):8.0×1.0×1.2m ;水力停留时间:0.5h。 3、安装工程 本项目安装工程主要是提升泵等设备的安装,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备安装工程公司统一安装。 4、装饰工程 ① 水池内批荡用1:2.5水泥砂浆,2cm厚(掺5%防水剂)。 ② 水池埋入地下部分外池壁用2cm厚1:2.5水泥砂浆随抹随光,经养护达到一定强度后才允许回填土。水池地上部分外池壁采用纸皮石长条砖装饰,池壁顶采用防滑砖铺贴。 5、厌氧池工程 新建一体化厌氧池1座。厌氧池底座三角堰厚钢板,入墙深度150mm;通气管灌直径Φ300mm。 6、工程施工进度 表2 工程建设进度表 序号 进度 时间 1 前期工作 2013年5月-2013年12月 2 初步设计 2014年1月-2014年7月 3 项目报建及招标阶段 2014年7月-2014年12月 4 施工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4月 四、产业政策 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2013年2月26日)和《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本项目属于鼓励类项目(即“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因此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花都区各乡村的排水设施很不完善,随着各城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量成倍增加。 现有排水方式多数为明渠、暗沟,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地表水体,使地表水受到污染。 洛场村排水现状: 1、现状排水管网较为分散,凌乱,行政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污水管网。且已有的排水管多为村民自建,基本为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雨污不分,实际可视为合流管。 2、村中道路与排水建设多为历史遗留且无序,基本通过雨、污合管或采用明渠(沟)排放,河涌直接成为排污通道和受纳水体,水质黑臭、污染严重。 3、地区居住人口密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环境状况日益劣化,已对洛场村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等) 一、地理位置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广州北大门,南北交通要道,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花都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既是珠江三角洲交通交汇之地,也是沟通珠三角与内地的桥梁和枢纽,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105、106、107三条国道和机场高速、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广州北二环、北三环高速五条高速公路交汇之处。京广铁路线穿境而过,广州火车北站就位于花都。花山镇位于花都区东部,面积116.40平方公里。西与花都区中心城区相连,北与芙蓉渡假区、王子山公园接壤。106国道、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花都大道、山前旅游大道等主干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从镇中心城区到白云机场仅需10分钟路程,交通十分方便。全镇户籍人口7.6万人,外来人口约3万人。花山镇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7℃,地势北高南低,以平原地形为主。洛场村位于花山镇政府东边,村庄东面为机场高速,花都大道从中间穿过,西边为106国道,北边与东华村交接。洛场村外来居住人口较多,8个村民小组,登记户籍人口约3500人。 本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二、地形地貌 花都区地形呈东北向西南倾斜的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阶梯式倾降;北部丘陵绵亘,海拔在300-500之间,属南岭九连山余脉;中部是浅丘台地;南部位于广花平原,最低处海拔5米左右;境内最高峰牙英山,海拔581米。依形态划分,花都地貌有平原、岗地、低丘陵和高丘陵4类;按形态成因划分,可分为12个类型,没有高峻崎岖的山地,也没有低洼的湿地,所有地貌类型均可利用。全境大致为“三山一水六平原”。 三、气候气象 花都区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北占2/3,南占1/3),北区中部偏南处(花都区回归线之南占1/3)。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沛,雨量充足,温暖湿润。 花都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根据花都气象站22年的资料统计,花都区年平均气温21.7℃,历年极端最低气温0.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年降水量为1699.8mm,最大日降雨量185.3mm,最大年降雨量2416.7mm。最小年降雨量1074.8mm,最大月降雨量640.4mm,最长连续降雨日数为37天,降雨量为773mm。降水集中在每年的4—10月,降水量年均1400~2000mm。 根据花都气象站多年的观测统计资料,花都风向季节性明显,主导风向秋冬为偏北风,春夏偏南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常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频率为20%,夏季SSE风次频率24.3%,冬季北风频率36-37%,静风频率为16%,地面年平均风速1.5m/s。日照时数为1936.5小时,无霜期为342天。 四、水文 花都区境内有中小河流8条,分属珠江支流白坭河、新街河、流溪河三大水系,并有中、小型以上水库十七座。区内主要是新街河及其支流天马河、田美河、铁山河。白坭河位于花都出白坭圩与国泰水汇合;在赤坭段汇入大官坑水,在炭步段又汇入新街水,最后流经广州白云区鸦岗汇流珠江。白坭河干流长53km,流域面积788km2,平均坡降0.1%,其中花都干流长32.55km,集流面积628.58km2。五和断面河宽150m,中水位河槽水深 2~2.3m,历年平均流量60.40m3/s,90%保证率流量为4.33m3/s,平均流速为 0.20m/s。白坭河已成为赤坭、炭步地区的重要交通航道,在赤坭以下可通航300t级船只。流溪河流经市域东南,是本区农田水利灌溉主要水源。此外,流溪河、白坭河每年还有过境客水22.5亿m3。全区有大型水库 11 座,总库容量为1.06亿m3。 新街河旧称横潭水,是白坭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梯面羊石顶,主要支流有天马河、铁山河、铜鼓坑、田美河等。干流位于花都区境南部,是花都区与广州市白云区的界河,干流全33.4km,集雨面积428.68km2,平均坡降1.43‰。其主要支流之一天马河位于花都区新华镇,是由天径河与大布河汇合而成,属白坭水系。大径河发源于狮岭分水,大布河发源于花都区北部与清远交界的马牿跳墙,两水在乐同汇流,蜿蜒流经三华、毕村、大陵、岐山等地流入新街河。干流全长22.1km,积雨面积180.43km2,平均坡降1.46‰。上游已建有红崩岗、吊钟形、大布径、大金钟、伯公坳、六花岗、芙蓉嶂、洪秀全等水库。 支流铜鼓坑位于花都区花山镇,是新街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梯面高百丈,经狮洞、大东布、仙阁、貂边至龙口与铁山河汇合流入新街河,属白坭水系。积雨面积58.5km2,河长17km,平均坡降2.0‰。上游已建有狮洞、新庄等水库。 本项目区域水系图见附图2所示。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花都位于广州北大门,是南北交通要道,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花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在改革春风吹拂下,花都焕发蓬勃生机,从一个欠发达地区一跃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繁荣、初具现代规模的城市,被外界誉为“花之都”。 花都区全区总面积969.12km2,全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新华、新雅、秀全和花城)和6个镇(花东、花山、梯面、狮岭、赤坭、炭步),共188个村(居)委员会。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新华街,距广州中心城区22km。户籍人口63万,是著名侨乡,有港澳台及海外侨胞约30万人。花都区的社会各项事业随着经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第三次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模范区”和“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全省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花山镇位于花都区东部,紧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面积116.40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106国道、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花都大道、三东大道和山前旅游大道等主干道纵横镇境内,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11年末全镇户籍人口77278人,流动人口31826人。花山镇有华侨及港、澳、台同胞7万多人,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点侨乡。 2011年,花山镇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以小布村作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洛场村、平山村中部作为发展乡村旅游、改善村容村貌示范片区,以花城村、狮民村、铁山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全面推动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经济状况 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建设改造投资90.1亿元,增长4.7%;房地产开发投资104.32亿元,增长15.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75亿元,同比增长20.9%。三次产业投资额分别为0.72亿元、55.63亿元和138.07亿元,依次增长1.4倍、4.8%和12.4%。三次产业投资额所占比重为0.4:28.6:71.0,一产、二产占比分别比去年提高0.2和1.3个百分点。 (2)农业 201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24.21亿元,增长1.4%;林业产值0.27亿元,下降0.6%;畜牧业产值15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6.7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25亿元,下降0.4%。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9.71万亩,比上年下降0.4%;水果种植面积5.76万亩,减少2.9%。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万亩,下降0.03%;蔬菜种植面积20.05万亩,增长0.1%;花卉种植面积2.63万亩,下降0.6%。 (3)工业及建筑业 工业:2012年,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汽车产业受到重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90.3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工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46.7%,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15.72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4.6:85.4,轻工业占比有所上升。大中型企业对产值拉动作用较大,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6亿元,同比增长3.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1.5%。 建筑业:2012年,全区资质以上企业2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49亿元,比上年下降0.05%。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55.31亿元,同比上升1.3%。 2、交通、邮电、旅游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既是珠江三角洲交通交汇之地,也是沟通珠三角与内地的桥梁和枢纽,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105、106、107三条国道和机场高速、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广州北二环、北三环高速五条高速公路交汇之处。京广铁路线穿境而过,广州火车北站就位于花都。未来广州还将兴建2条城市地铁线和1条市郊列车线连接市区与花都。中国最现代化的航空枢纽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也座落在花都,花都港可直航澳港。总之,花都区高等级公路之密集,水、陆、空交通之齐备,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 交通:2012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056.5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89.19公里,二级公路95.18公里;国道27.78公里,省道135.24公里,县道116.28公里。年末营运车辆10089台,比上年增长6.7%,其中营运货车8846台,营运客车1243台,分别增长7.4%和2.0%。全年货运周转量13.96亿吨公里,增长4.6%;客运周转量22.8亿人公里,增长3.9%。 邮电:2012年,全区邮政共发送函件166.11万件、包裹8.63万件、特快专递13.96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7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8%和2.0%;国际互联网年末用户数19万户,增长19.8%。 旅游:2012年,花都区举办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包括梯面油菜花节、宝桑园的桑果节、香草世界的菊花展、2012花都生态休闲旅游推介会暨美丽乡村行总动员系列活动、第四届炭步芋头节等,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评选出花都10个特色农家菜馆和11个农家菜,有效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724.2万人次,增长9.4%。其中:过夜旅游者315.35万人次,增长8.0%,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3.5%;不过夜(一日游)游客408.85万人次,增长10.5%,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 56.5%。区内25家星级酒店及4家综合酒店(待评星)接待过夜旅游者59.58万人次,同比增长8.6%,平均开房率为48%。旅行社(含驻花都门市部)组团接待游客总人数为38.6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5%。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15.4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2%。 3、卫生、文化、体育 卫生: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4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所,农村卫生站196所。拥有病床3569张。卫生技术人员6985人,其中执业医师2083人,执业助理医师387人,注册护士3261人。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人数达44.97万人,参合率达99.5%。 文化:2012年,花都区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完善20条试点村和重点村的文化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美丽乡村文化项目建设;推进“雕塑让花都更美好”工程,完成五国国花雕塑的制作,开展“花都英烈”群雕的设计制作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坚持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下基层,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公益活动;做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续和文保单位申报工作,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440处,“灰塑”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非遗传承基地。2012年,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51万册,区图书馆读者阅览图书人数为65.5万人次,图书借阅册数为29万册,组织学生来馆阅读75场。举办盘古王诞祈福活动、第三届省岭南舞蹈大赛、第二届镇(街)文化周和新年音乐会等各种文化活动90多场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全年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5909间次、体育经营场所106家次,取缔无证经营点档136个,端掉非法音像及出版物批发窝点2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9万余张,收缴非法书报刊2万册(份),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2宗。 体育:2012年,全区共举办体育竞赛活动23项(次),参加广州市以上全民健身竞赛活动8项(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全区共建立全民健身活动站点36个,建成新华街、花山镇、花东镇、狮岭镇等4个全民健身广场,新建农村社区健身路径55条、篮球场35个、农民健身工程2个、健身苑1个,为秀全公园和马鞍山公园增添健身器材。竞技体育方面,全年输送运动员60人(含集训)。各级大赛中花都区籍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国际大赛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5枚;全国赛获金牌23枚、银牌7枚、铜牌7枚;省级赛获金牌29枚、银牌21枚、铜牌19枚。 4、文物保护 花都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新华官禄布村),有省级旅游景点芙蓉度假村。其它名胜古迹、游览地有:冯云山故居、花县城遗址、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花县农会旧址等。 本项目周边200m范围内无文物保护目标。 本项目拟选址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见下表: 表3 项目所属功能区区划分类表 序号 功能区类别 功能区分类及执行标准 1 水功能区 天马河属于Ⅱ类区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 铜鼓坑属于Ⅳ类区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2 环境空气功能区 属于二类区域,环境质量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3 环境噪声功能区 属于2类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4 基本农田保护区 否 5 风景名胜保护区 否 6 水库库区 否 7 城市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 是 8 管道煤气干管区 否 9 是否允许现场搅拌混凝土 否 10 是否《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 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范围 否
环境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等)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及标准分级,项目所在地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现利用花都区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对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监测统计结果如表4,监测点位见附图6。 表4 花山镇洛场村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单位:μg/m3) 镇 监测项目 监测点 SO2 NO2 PM10 花山镇 洛场村 15~52 20~36 45~1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日均值 150 80 150 从上表可知,该区域环境空气中污染物SO2、 NO2、 PM10的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水环境质量现状 洛场村靠近花都大道的南北片区的生活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新华污水处理厂,最终排入天马河;洛场村南部的瓦窑塘及大窝岭生活污水经人工湿地、一体化厌氧池处理后,排入铜鼓坑。根据《关于同意实施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粤府函[2011]29号),天马河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铜鼓坑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为了解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利用花都区环境监测站提供的天马河(天马河口断面)、铜鼓坑(花山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枯水期)进行评价。本报告采用花都区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枯水期)对该水体现状进行评价。监测结果见表5所示,监测断面见附图6。 表5 项目纳污水体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均为mg/L ,除pH值外) 水质项目 pH DO CODcr BOD5 TP NH3-N 监测结果(天马河天马河口断面) 7.36 3.31 25.4 4.61 0.361 1.4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标准 6~9 ≥6 ≤15 ≤3 ≤0.1 ≤0.5 水质项目 pH DO CODcr BOD5 TP NH3-N 监测结果(铜鼓坑花山断面) 7.31 3.88 22.9 4.21 0.523 0.98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标准 6~9 ≥3 ≤30 ≤6 ≤0.3 ≤1.5 由以上数据可知,天马河水环境评价区内的水体水质中,除了pH值达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已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说明天马河口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铜鼓坑花山断面的监测断面水质因子中,TP指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的要求,表明铜鼓坑花山断面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3、声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所在地属2类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应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噪声测量时段为昼间8:00~12:00;,夜间22:00~24:00。噪声测量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有关规定进行,测量仪器选用HY-105型积分声级计直接测量每一点Leq值,选取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评价量。在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处布设了监测点进行环境噪声现状监测(2013年7月15日),监测结果见表6所示,监测点位见附图6。 表6 建设项目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单位:dB(A)) 监测项目 监测点 监测 时段 1#(东面) 2#(南面) 3#(西面) 4#(北面) (GB3096-2008)2类标准 洛场村 昼间 54.6 54.9 55.9 54.2 60 夜间 43.7 42.9 43.8 42.6 50 监测结果可知:各监测点的噪声值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地目前的声环境质量良好。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1、水环境保护目标 应控制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其排放浓度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再排放。保护地表水体在本项目建成运营后水质不受明显的影响。 2、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建设项目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功能区的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3、声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项目周围声环境质量,尽量减少对外部环境不良干扰及影响,使其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施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因施工和工程运营而受到明显影响,建设过程扰动和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土地资源:尽可能减少工程占地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影响,临时占用的土地在工程完工后必须立即恢复。 在工程结束后,临时储存堆放的剥离土和废石全部进行回填整治,对周围环境影响可降低到最小程度。 5、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分布较广,且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都建设在较为偏远的荒地,经实地考察,项目的附近以及周边的敏感点都比较少,本次环评仅抽取与项目距离较近的敏感点进行调查。 根据项目地理位置,排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污水处理设施200m范围内无居民点,居民点与污水处理设施最近距离为500米,建议厌氧池加盖,并在污水处理设施周围种植除臭植物。 评价适用标准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1.天马河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标准; 铜鼓坑水质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类水质标准,见表7所示; 2.本项目所在地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的二级标准,见表7所示; 3.本项目位于2类声环境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2类标准,见表7所示。 表7 本项目所在区域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要素 分类 标准名称 适用 类别 标准限值 评价对象 污染因子 浓度限值 环 境 空 气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二级 SO2 日 均 值 150μg /m3 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 NO2 80μg /m3 PM10 150μg /m3 地 表 水 环 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Ⅱ类 pH 6~9 天马河 CODCr ≤15 mg/L BOD5 ≤3mg/L SS ≤100 mg/L NH3-N ≤0.5mg/L TP ≤0.1mg/L Ⅳ类 pH 6~9 铜鼓坑 CODCr ≤30 mg/L BOD5 ≤6mg/L SS ≤100 mg/L NH3-N ≤1.5mg/L TP ≤0.3 mg/L 声 环 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类 等效连续A声级Leq 昼间60dB(A) 夜间50dB(A) 四边界 注:“SS”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1.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中较严值,见表8所示; 2.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第二时段中无组织 排放浓度限值,见表8所示;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见表8所 示; 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见表8所示; 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二级标准,见表8所示。 备注:污水处理系统排放标准参考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于2011年12月发布的《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 表8 本项目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 要素 分类 标准名称 适用 类别 污染因子 排放限值 废水 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第二时段 三级 pH 6~9 CODCr ≤500 mg/L BOD5 ≤300mg/L SS ≤400mg/L NH3-N — LAS ≤20mg/L 动植物油 ≤100mg/L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中较严值 二标准 pH 6~9 CODcr 60 BOD5 30 SS 30 NH3-N 15 TP 3 废气 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 (第二时段) 无组织排放限值 烟尘 排放浓度≤120 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1.0 mg/m3 氮氧化物 ≤120 mg/m3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0.12mg/m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二级 标准 硫化氢 0.06 mg/m3 氨 1.5 mg/m3 臭气浓度 20(无量纲) 噪 声 施 工 期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 等效连续A声级Leq 昼间≤70dB(A) 夜间≤55dB(A) 营 运 期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类 等效连续A声级Leq 昼间≤60dB(A) 夜间≤50dB(A) 总 量 控制标准 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截留大量的污染物,增加受纳污水量420m3/d(153300t/a),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污水处理系统CODCr的削减量为12.04 t/a,BOD5的削减量为6.56t/a,SS的削减量为6.56t/a ,氨氮的削减量为1.32t/a,总磷的削减量为0.22t/a。建设单位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申请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申请总量控制指标: 建议申请总量控制指标: 污水总量为:153300t/a(420m3/d) 总量控制指标: CODcr:10.95t/a; 氨氮:1.76t/a。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一)、施工期流程图: 污水管道:
本工程施工期主要包括开挖沟渠,渣土回填,植被绿化恢复及设备工程等阶段。 开挖沟渠:本工程管道铺设均为地埋式,全部需要开挖地表土壤,就近在管道沿线设置若干个临时渣土场。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渣土回填: 管道铺设好后,将开挖的土壤填进去。 生态恢复:工程竣工后要加强绿化,恢复植被到原来状态,减少工程施工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二)、营运期流程图: ①人工湿地 每户化粪池 格栅池 沉砂池 调节池 开流式厌氧水解池 人工湿地 应急消毒池 水体排放 人工湿地基本原理: 人工湿地是为污水处理人为模拟“自然湿地”建造的一个“自然系统”,是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地面坡度的洼地里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作为填床料,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植物为“自然系统”中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提供基质,通常选择植入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共同结果,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微生物同化分解和植物吸收等途径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等,其中微生物和自然化学作用占约90%,水生植物则占7-l0%。这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不仅能实现了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②一体化厌氧池 每户化粪池 格栅井 调节池 一 一体化厌氧池 水体排放 一体化厌氧池基本原理:污水在厌氧池中,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分解,转化为简单、稳定的化合物,从而达到处理目的。 项目污水治理营运期的主要流程包括隔渣、厌氧水解、人工湿地等,此工艺流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是格栅池、厌氧池产生的恶臭气体,调节池中提升泵产生噪声,格栅池、沉砂池截留的固废垃圾,厌氧池产生的污泥以及人工湿地的老化植株等。 主要污染工序: (一)施工期 1、噪声 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搅拌机、风动机、推土机、装载机等。施工期各类施工机械设备产生噪声限值见表9所示: 表9 各类施工机械噪声状况 (单位:dB(A)) 序号 施工设备 噪声值 1 搅拌机 80-90 2 挖土机 75-90 3 推土机 78-95 4 吊车 80-90 2、废气 本项目施工前拟安排在2015年1月-2015年4月,施工期为4个月。施工期对环境空气影响最主要的是粉尘,机械设备废气以及车辆尾气。干燥地表的开挖和钻孔产生的粉尘,一部分悬浮于空中,另一部分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和建筑物表面。在开挖泥土的堆砌过程中,在风力较大时,会产生粉尘扬起。 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会造成部分粉尘扬起和洒落;雨水冲刷夹带的泥土散布路面,在晒干后因车辆的移动或刮风会再次扬尘;开挖的回填过程中也会引起大量粉尘飞扬;另外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也会引起洒落及飞扬。 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亦会排放一定量的废气。 3、废水 项目施工人员统一由施工单位在外安排食宿。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施工污水(包括机械设备、车辆的冲洗用水)以及暴雨的地表径流。施工废水包括开挖和钻孔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和洗涤水;暴雨地表径流冲刷浮土、建筑砂石、垃圾、弃土等,不但会夹带大量泥沙,而且会携带水泥、油类、化学品等各种污染物。排水过程产生的沉积物如果不经处理进入地表水,不但会引起水体污染,还可能造成河道堵塞。 施工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是SS,由于其用水量与地质情况及天气状况有关,因此其排放量均难以估算。 4、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固废主要为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弃土、拆除路面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根据主体设计资料,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0.95万m3(包括开挖土方0.70万m3,管道开挖淤泥及浮土0.18万m3,拆除路面建筑垃圾0.07万m3),回填0.58万m3(回填土方0.34万m3,回填砂0.24万m3),外购砂0.24万m3,产生弃方0.61万m3(包括土方0.36万m3,管道开挖淤泥及浮土0.18万m3,拆除路面建筑垃圾0.07万m3)。项目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人数可达50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按0.5kg/d·人计,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为3t。如不妥善处理这些建筑废弃物、垃圾,则会影响周围环境。 5、水土流失 施工过程中开挖管网沿线道路会导致土壤侵蚀程度加大,同时破坏道路两侧绿化带,如果本项目不对水土流失状况做相关处理措施,项目所在地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极易造成管网沿线路段的景观破坏、灌渠受污染。 6、生态环境影响 (1)施工期临时用地,包括拌合场、施工营地和预制场等,因施工作业影响,这些土地的地表植被将遭受破坏。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这些植被通常可以恢复和重建。 (2)施工期间的填挖土方使沿线的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取土场地表裸露,从而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裸露的地表被雨水冲刷后将造成局部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影响局部水文条件和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营运期 1、废水 (1)降低SS、BOD5、CODcr、氨氮等各种污染物排放量; (2)污水经收集后集中处理,消除了对内河水系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各内河水系的水质,对实施流域污染的总控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3)生活污水排放通过污水管道系统收集,然后汇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本项目一共设置1座人工湿地和1座一体厌氧池。洛场村靠近花都大道的南北片区的生活污水经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然后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排入市政管网的污水量为120m3/d,;洛场村南部的瓦窑塘及大窝岭污水管网由于埋深问题不能流入花都大道市政污水管网,分别设置1座人工湿地系统和1座一体厌氧池处理这部分废水,建成后污水处理量均为150 m3/d。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共2324.47 m2。 参考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于2011年12月发布的《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农村生活污水水质见表10(摘录《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表1-2)。对比花都区已建成人工湿地,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李溪村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水水质实测值,详见表11(摘自《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表7-1)。 表10 广东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进水水质参考值 (单位:毫克/升) 污染物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生化需氧量 (BOD5) 悬浮物(SS) 氨氮 (以N计) 总磷 (以P计) 浓度 80~150 50~100 80~120 10~20 1.0~3.0
表11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李溪村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进出水水质(单位:毫克/升) 污染物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生化需氧量 (BOD5) 悬浮物(SS) 氨氮 (以N计) 总磷 (以P计) 进水水质 104 25.7 58 1.32 1.26 出水水质 13.6 3.30 35 0.97 1.09 根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水质应满足表12的规定: 表12 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水质要求(单位:毫克/升) 人工湿地类型 CODCr BOD5 SS NH3-N TP 表面流人工湿地 ≤125 ≤50 ≤100 ≤10 ≤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200 ≤80 ≤60 ≤25 ≤5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00 ≤80 ≤80 ≤25 ≤5 项目污水为洛场村居民生活污水,通过类比花东镇李溪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实测值,参考《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本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设计进水水质取CODCr:150 mg/L,BOD5:80 mg/L,SS:80 mg/L,氨氮:20 mg/L,总磷:3 mg/L。人工湿地系统选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一体化厌氧池处理技术和实践均已成熟,出水水质稳定可靠,不仅去除了有机污染物而且去除了营养盐,只要处理及管理得当,出水水质完全能达标排放,不会对水体造成大的影响。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削减了服务区域内排入河流的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减轻了污水对水体的污染。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污水处理系统CODCr的削减量为12.04 t/a,BOD5的削减量为6.56t/a,SS的削减量为6.56t/a,氨氮的削减量为1.32t/a,总磷的削减量为0.22t/a。项目的生活污水,一部分经人工湿地、一体化厌氧池处理达标后排入铜鼓坑,人工湿地、一体化厌氧池处理污水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见表13、表14;另一部分排入市政管网,接入新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最终排入天马河,其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15。 表13 项目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污染物 CODCr BOD SS 氨氮 总磷 进水水质(mg/L) 150 80 80 20 3 出水水质(mg/L) ≤40 ≤ 20 ≤ 20 ≤ 8 ≤ 1 150m3/d 54750t/a 产生量(t/a) 8.21 4.38 4.38 1.10 0.16 排放量(t/a) 2.19 1.10 1.10 0.44 0.05 污染物削减量(t/a) 6.02 3.28 3.28 0.66 0.11 污染物去除效率(%) 73 80 78 60 67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中较严值 ≤60 ≤ 30 ≤30 ≤ 15 ≤ 3 根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去除效率是50%~90%:CODCr的去除率为60%~80%;BOD5的去除率为50%~90%;SS的去除率为50%~80%;氨氮的去除率为50%~75%;TP的去除率为60%~80%。由上表数据可知,项目人工湿地系统各污染物的去除率都符合要求。同时,根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可知,人工湿地的有机负荷范围为BOD580~120(kg/ha.d),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约1162m2,则最大BOD5负荷为120×1162/10000×365/1000=5.09t/a,由上表的数据可知(5.09t/a>1.10 t/a)项目污水处理负荷达到要求。 表14 一体化厌氧池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污染物 CODCr BOD SS 氨氮 总磷 进水水质(mg/L) 150 80 80 20 3 出水水质(mg/L) ≤40 ≤ 20 ≤ 20 ≤ 8 ≤ 1 150m3/d 54750t/a 产生量(t/a) 8.21 4.38 4.38 1.10 0.16 排放量(t/a) 2.19 1.10 1.10 0.44 0.05 污染物削减量(t/a) 6.02 3.28 3.28 0.66 0.11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中较严值 ≤60 ≤ 30 ≤30 ≤ 15 ≤ 3 表15 排入污水处理厂污染物产生情况 污染物指标 CODCr BOD SS 氨氮 总磷 120m3/d 43800t/a 产生浓度(mg/L) 150 80 80 20 3 产生量(t/a) 6.57 3.50 3.50 0.88 0.13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 三级标准 ≤500 ≤ 300 ≤400 — — 2、废气 项目污水厌氧池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污水长期沉积,会产生恶臭。恶臭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台物的微生物厌氧、好氧过程产物或不完全产物,主要污染物包括H2S、NH3、臭气等。由于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在外环境的空气作用下能迅速扩散。因此,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明显的影响,不作定量计算。 3、噪声 本项目不设置提升泵站,营运期噪声主要污染源来源于调节池中污水提升泵运行时产生的声音,由于调节池是埋地的,产生的噪声量较小,经类比调查,其源的源强50~70dB(A)。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本项目的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4、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是格栅池截留垃圾、沉砂池去除颗粒物,厌氧水解池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以及人工湿地中枯萎和老化的植株。另外,还有污水处理站机器设备维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机油、废抹布。 ①根据同类项目类比可得,项目年产生格栅池截留垃圾、沉砂池去除颗粒物约为0.20t/a(含水85%)。应统一外运,同时在设计及运行管理中尽量保证废弃物不落地,而直接进入废弃物箱或直接装车外运,避免造成废弃物落地后的二次污染。 ②污水处理站机器设备维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机油、废抹布等,属于危险固废物(编号:HW08),统一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③人工湿地系统、一体化厌氧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厌氧发酵过程,在厌氧发酵环节会产生少量污泥,污泥属于广东省严控废物(编号:HY06),应定期由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 ④本项目的人工湿地属于垂直潜流型人工湿地,选择的植株主要为芦苇、菖蒲、风车草、美人蕉、再力花、紫砂草。湿地的植物从水中吸收营养,慢慢枯萎和老化后要进行收割。按干植物计,每公斤含磷0.07kg。污水中每年除磷量为0.11t(进水含磷4.0mg/L,出水含磷1mg/L),污水中的磷有80%被植物吸收,即每年有0.09t的磷转变成植物机体,0.09×1000/0.07/1000=1.25t,则一年有1.25t植物收割。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浓度 及产生量(单位) 排放浓度及 排放量(单位)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场地 粉尘 微量 微量 泵站、厌氧池 恶臭、H2S、NH3 微量 微量 水 污 染 物 施工废水 SS 少量 少量 设备冲洗水 石油类 少量 少量 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300m3/d 109500t/a CODCr 150mg/L 16.42t/a 40 mg/L 4.38t/a BOD5 80mg/L 8.76t/a 20mg/L 2.20t/a SS 80mg/L 8.76t/a 20mg/L 2.20t/a 氨氮 20mg/L 2.20t/a 8mg/L 0.88t/a TP 3 mg/L 0.32t/a 1mg/L 0.10t/a 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的) 120m3/d 43800t/a CODcr 150mg/L 6.57t/a 150mg/L 6.57t/a BOD5 80mg/L 3.50t/a 80mg/L 3.50t/a SS 80mg/L 3.50t/a 80mg/L 3.50t/a 氨氮 20mg/L 0.88t/a 20mg/L 0.88t/a TP 3 mg/L 0.13t/a 3 mg/L 0.13t/a 固 废 废 物 施工期土石方开挖 弃土 0.61万m3 运至花都区余泥渣土受纳场 施工期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 3t/施工期 垃圾统一收集后,交环卫部门处理 管道、泵站格栅间 浮渣 0.20t/a(含水85%) 垃圾统一收集后,交环卫部门处理 机械设备维修 废机油、废抹布 少量 由有资质单位回收 污水处理设施 污泥 人工湿地 老化植株 1.25t 用作肥料 噪声 施工场地 噪声 75~85dB(A) 昼间≤70dB(A) 夜间≤55dB(A) 污水处理设施 噪声 50~70dB(A) 2类:昼间≤60dB(A) 夜间≤50dB(A) 其他 / 主要生态影响 本工程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影响。 本工程污水处理站建设和管线敷设作业属于短期的临时性占地,在施工开挖过程中,会造成地面裸露,加深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项目施工对植被的影响很小。 本项目建设区域无自然风景点,工程的施工不会对自然风景区等环境保护目标造成影响。污水管线在正常输送过程中全线采用密闭流程,无污染物外排。 综上分析,本项目在施工期间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而且通过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尤其是通过施工管理和强化施工期的保护和恢复,则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可接受的。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属新建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有: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余泥渣土、粉尘扬尘等,这些都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必须引起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护措施,使建设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1、噪声 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其污染影响具有局部性、流动性、短时性等特点,应根据项目周围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安排噪声值高的大型固定施工机械,减少施工机械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机械包括推土机、挖土机、搅拌机、运输车辆等,类比调查,其噪声源强见下表。 表16 部分施工机械噪声声压级 机械名称 测点距机械距离(m) 声级(分贝) 机械名称 测点距机械距离(m) 声级(dB) 推土机 5 90 载重车辆 5 90 搅拌机 5 82 电锯 5 92 挖土机 5 83 电钻 5 90 本评价只考虑距离扩散衰减影响,采用以下模式预测单台设备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 式中:r1、r2——距声源的距离,m。 L1、L2——r1、r2处的噪声值,dB(A)。 施工机械噪声主要属中低频噪声。在施工现场,实际有多少台设备同时作业未有定数,因而本评价仅对主要施工机械进行噪声源强叠加,并预测叠加后噪声源强经距离衰减在不同距离的噪声强度。某点的声压级叠加公式如下: 式中:LP总——叠加后的总声压级,dB(A)。 LP1——第一个声源至某一点的声压级,dB(A)。 LP2——第二个声源至某一点的声压级,dB(A)。 LPn——第n个声源至某一点的声压级,dB(A)。 多个噪声源叠加后在不同距离处的总声压级见下表。 表17 多台施工机械设备总声压级距离衰减预测情况一览表 距离(m) 0 20 40 60 80 100 150 200 300 400 噪声值dB(A) 106.2 80.2 74.3 71.0 69.5 67.5 64.0 61.5 58.0 55.5 依据上表预测结果,对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项目的施工都不同程度地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噪声影响,为了减轻工程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① 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使噪声污染在施工中得到控制。 ②对施工中的一些噪声较高的机械,在施工中要根据噪声传播的方向,合理布局它们的位置,并在其周围设置适宜的隔声装置。 ③ 在施工现场,采用柔性吸声屏替代目前通用的尼龙质地的围幕,既可抵挡建筑噪声,又可拦住杂物等。 ④规范施工秩序,文明施工作业。搅拌机等高噪声设备应尽量安排在离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使用;中午(12:00~14:00)和晚上(22:00~06:00)禁止施工,以防止噪声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休息和工作。 ⑤ 对产生噪声的施工设备加强维护和维修工作,对噪声的降低有良好作用。 在采取以上治理措施以后,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 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扬尘 本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扬尘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建材(如黄沙、水泥等)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因天气干燥及大风,产生风尘扬尘;而动力起尘,主要是在建材的装卸、搅拌过程中,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再悬浮而造成,其中施工及装卸车辆造成的扬尘最为严重。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60%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 V——汽车速度,Km/hr; W——汽车载重量,吨; 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 表18为一辆载重10吨的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1km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产生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 表18 在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的汽车扬尘 单位:kg/辆·km P 车速 0.1(kg/m2) 0.2(kg/m2) 0.3(kg/m2) 0.4(kg/m2) 0.5(kg/m2) 1.0(kg/m2) 5(km/hr) 0.051056 0.085865 0.116382 0.144408 0.170715 0.287108 10(km/hr) 0.102112 0.171731 0.232764 0.288815 0.341431 0.574216 15(km/hr) 0.153167 0.257596 0.349146 0.433223 0.512146 0.861323 25(km/hr) 0.255279 0.429326 0.58191 0.722038 0.853577 1.435539 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左右。表19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实施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表19 洒水降尘测试效果 距离(m) 0 20 50 100 200 TSP(mg/m3) 不洒水 11.03 2.89 1.15 0.86 0.56 洒水 2.11 1.40 0.68 0.40 0.29 因此,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清洁,同时适当洒水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有效手段。 施工期扬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由于管道施工的需要,一些建材需露天堆放;一些施工点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堆放,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其扬尘可按堆场起尘的经验公式计算: 其中:Q——起尘量,kg/吨·年; V50——距地面50m处风速,m/s; V0——起尘风速,m/s; W——尘粒的含水率,%。 由此可见,这类扬尘的主要特点是与风速和尘粒含水率有关,因此,减少建材的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 尘粒在空气中的传播扩散情况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尘粒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以沙尘土为例,其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微米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当尘粒大于250微米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尘粒。根据现场施工季节的气候情况不同,其影响范围和方向也有所不同。施工期间应特别注意施工扬尘的防治问题,须制定必要的防止措施,以减少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为减少无组织粉尘对周围环境和施工人员健康的影响,建设单位应采用如下措施: ①对运输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加盖蓬布减少洒落。同时,车辆进出、装卸场地时应用水将轮胎冲洗干净;车辆行驶路线应首选外环路,尽量避开居民区和市中心区。 ②使用商品混凝土,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作业。 ③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和堆放,堆放场地加盖蓬布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 ④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的环境。 (2)、尾气 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后产生的尾气排放量很少,对评价区域的环境影响很小。 综上所述,在采取以上治理措施以后,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气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3、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施工时产生的废水和车辆、机械设备的冲洗废水等。 ① 施工机械含油污水 运输车辆、作业机械的跑、冒、滴、漏的油污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一定量的油污水,由于量少,对地表水环境影响有限。 ② 施工废水 施工期产生的施工废水主要是管道施工时土层里的积水。这类废水排放量不大,废水中污染物主要是SS、COD、石油类等。施工废水就近修建沉淀池经过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进一步处理,不会降低当地地表水环境质量。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场地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乱排、乱流而污染道路、环境或淹没市政设施。施工时产生的泥浆水及冲孔钻孔桩产生的泥浆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现场及周围环境。在回填土堆放场、施工泥浆产生点应设置临时沉砂池,含泥沙雨水、泥浆水以沉砂池沉淀后,沉淀后的泥渣由有资质的余泥处理单位处理,沉淀后的水回用不外排。 评价认为,在采取以上治理措施以后,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弃物 (1)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废主要为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弃土、拆除路面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根据主体设计资料,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0.95万m3(包括开挖土方0.70万m3,管道开挖淤泥及浮土0.18万m3,拆除路面建筑垃圾0.07万m3),回填0.58万m3(回填土方0.34万m3,回填砂0.24万m3),外购砂0.24万m3,产生弃方0.61万m3(包括土方0.36万m3,管道开挖淤泥及浮土0.18万m3,拆除路面建筑垃圾0.07万m3)。项目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人数可达50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按0.5kg/d·人计,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为3t。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如果不妥善处置无组织堆放,不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将污染周围环境。如遇雨天,临时堆放的泥土会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排水沟,沉积堵塞排水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处置本项目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加强管理,做到统一收集、统一清运,合理处理。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工程拆除路面建筑垃圾作为建筑物废弃物外运,回填土方从项目区挖方获得。目前项目正处于申报水土保持意见阶段,因此尚未符合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条件。建设单位应按照《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办理排放手续,本项目弃方拟由施工单位负责收集、选址并排放,目前施工单位尚未招标确定,暂计划将项目建筑垃圾运至花都区余泥渣土受纳场,该受纳场位于狮岭镇长岗村(即Y716线2.5km处)。 (2)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①、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2005年3月23日)以及《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垃圾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 ②、施工单位要向当地市容卫生管理部门提出建筑垃圾处置的请示报告,经批准后将建筑垃圾清运到指定地点合理消纳,防止水土流失和破坏当地景观。 ③、对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暂存,能够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综合利用,以节约宝贵的资源。 ④、对建筑垃圾要进行收集并固定地点集中暂存,尽量缩短暂存的时间,争取日产日清。同时要做好建筑垃圾暂存点的防护工作,避免风吹、雨淋散失或流失。 ⑤、生活垃圾交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和统一集中处置。 ⑥、施工单位不准将各种固体废物随意丢弃和随意排放。 一般情况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会对施工场地及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引起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护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 5、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①自然因素 可能造成本项目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植被以及土壤。降雨为土壤侵蚀主要外营力,为土壤颗粒运移的载体。在同一背景条件下,短历时强降雨产流时间短且量大,对土壤颗粒的分解、冲刷、搬运作用强,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短历时强降雨较多,在工程建设等多种因素集中出现的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程度将更为剧烈。土壤颗粒为水蚀重点对象,植被的存在可减轻雨滴击溅侵蚀程度、分散地表水流并固持土壤;当植被受损、地表裸露时,植被的保土蓄水功能丧失,水土流失将加剧。 ②人为因素 项目建设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施工活动为管道沟槽开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施工临建区平整等。受占地条件限制,沟槽开挖施工产生的临时堆土呈线性分布,影响范围大;污水处理设施局部开挖、回填,原有地貌类型发生不可逆性改变;施工临建区施工期扰动地表,但后期仍需恢复土地原貌,提高土地利用率。若施工期间防护措施不到位,后期不做植被恢复等措施,人为因素将加剧水土流失。 在施工过程中将开挖土方,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土壤侵蚀程度加大,水土流失增加。本项目施工期拟安排在2015年1月~2015年4月,避开汛期。但项目所在地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在暴雨市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在项目开挖区域上,雨水径流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沿线河流,沉积后将会淤积河道,损坏植被。同时泥浆水还可造成夹带了场地上的泥土沙石,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总体思路是:坚持分区防治、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生态效益。根据工程区地形地貌单元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区并确定指导性防治措施,在各防治分区以侵蚀地貌划分治理单元,提出主导性防治措施体系,并根据主要侵蚀部位布置防治措施。 根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和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原则,建议本项目划分为管道区、污水处理设施区两个一级防治区进行防治。 ①管道区 项目管道采用直槽开挖,施工时利用PVC围挡进行围蔽施工,利用检查井、污水井、 小方井等做集水坑排出沟槽内积水,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如遇强降水造成沟槽内积水,可利用抽泵对坑内排水抽至集水坑进行沉淀,然后排入排水沟或周边溪沟。施工过程中如遇大风或气候干燥,可对路面洒水,降低扬尘,减轻对周边居民影响。沟槽渣土随挖随运走,沟槽两侧或沟槽附近空地可适当堆置少量土方用于后期回填,需控制在PVC板范围内。此外,对于开挖的少量裸露沟槽渣土,雨天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情况,建议对裸露沟槽渣土增加苫盖措施。 ②污水处理设施区 项目建设区域内汇水面积不大,施工期较短,但如遇雨天,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项目施工时在场地四周布设临时排水沟、沉沙池,通过抽水泵将水排入周边溪沟。临时排水沟为梯形断面,土质结构,尺寸为底宽0.3m,顶宽0.6m,深0.3m;临时沉沙池尺寸为3.0m(长)×2.0m(宽)×1.5m(高),砖砌结构,砂浆抹面。此外,对区域内开挖产生的临时渣土等预备苫布,做好暴雨应急预防措施。 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土壤侵蚀危害,美化生态环境。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须落实各项水体流失防治措施,注重施工临时防治措施,有效控制项目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6、生态环境 管线施工过程中会对沿途部分植被造成破坏、地面裸露,使场内开挖土因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主要防治措施有: (1)合理进行施工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工程施工区控制在直接受影响的范围内。 (2)在管线走向方案设计和施工中,尽可能避开树木、果园等地段。 (3)在管道施工中执行“分层开挖原则”,施工后进行地貌、植被恢复,以植被护土,防止或减轻水土流失。 (4)对土壤、植被的恢复,遵循破坏多少,恢复多少的原则。 (5)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管理工作,严禁随意砍伐破坏施工区内外的植被、作物。 (6)在对管道敷设组焊时,注意加强火源管理,防止因施工焊接的火星引发火灾。 (7)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小开挖量,回填应按原有的土层顺序进行。 通过采取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可最大程度的降低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对水环境的影响 (1)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截留大量的污染物,增加受纳污水量420m3/d,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污水处理系统CODCr的削减量为12.04 t/a,BOD5的削减量为6.56t/a,SS的削减量为6.56t/a ,氨氮的削减量为1.32t/a,总磷的削减量为0.22t/a。 (2)项目所建设的人工湿地处理池等构筑物,严格做好防渗防漏措施,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项目所收集的生活污水为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对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亦无明显影响。项目建设的选址不会对该区域的地下水质造成影响,故项目建设运营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项目建设与地表水无水力联系;项目建设无断裂带等易渗漏的不良地质。污水经收集后集中处理,消除了对内河水系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各内河水系的水质,对实施流域污染的总控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3)项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可减轻水污染可能造成粮食作物、畜产品、水产品产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 因此,项目建成后将对周围的地表水环境起到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水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可知,天马河水环境评价区内的水体水质中,除了pH值达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已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说明天马河口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铜鼓坑花山断面的监测断面水质因子中,TP指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的要求,表明铜鼓坑花山断面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本项目的废水主要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及浓度分别为CODCr:150mg/L、BOD5:80mg/L、SS:80mg/L、氨氮:20mg/L、总磷:3mg/L,经处理后浓度可降至CODCr:40mg/L、BOD5:20mg/L、SS:20mg/L、氨氮:8mg/L、总磷:1mg/L,外排浓度均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中较严值。另外,排入污水处理厂的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纳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由于本项目外排生活污水的污染物种类较为简单以及易于生化处理达标,且不含有毒有害等重金属污染物,因此,本项目排放的废水对纳污水体的贡献值较小,只要治理达标后再外排均不会对纳污水体造成明显的影响。为降低纳污水体的容量负荷,故应加强管理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杜绝未处理直接排放的情况发生。 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项目污水厌氧池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污水长期沉积,会产生恶臭。主要污染物包括H2S、NH3、臭气等。该类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在外环境的空气作用下能迅速扩散。只要沿项目周边地点进行绿化隔离带设计,针对项目附近的敏感点,增大其绿化带,并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积存的垃圾,则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明显的影响。经过上述治理措施,污水处理设施的恶臭可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二级标准。 3、对声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不设置提升泵站,营运期噪声主要污染源来源于调节池中污水提升泵运行时产生的声音,由于调节池是埋地的,产生的噪声量较小,经类比调查,其源的源强50~70dB(A)。考虑到绿化以及传播距离的衰减等因素对噪声有一定的阻尼作用,为进一步减少生产噪声的影响,评价要求对生产设备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如采用低噪声影响的污水提升泵、将噪声大的设备集中放置在远离项目敏感点的一侧、于污水处理设置周围尤其面向敏感点的一侧种植树木等,以确保本项目的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4、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是格栅池截留垃圾、沉砂池去除颗粒物,厌氧水解池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以及人工湿地中枯萎和老化的植株。另外,还有污水处理站机器设备维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机油、废抹布。 格栅池截留垃圾、沉砂池去除颗粒物预计年产生量约0.20t(含水85%),建设单位对此类固体废弃物要及时清理、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人工湿地系统、一体化厌氧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厌氧发酵过程,在厌氧发酵环节会产生少量污泥,污泥属于广东省严控废物(编号:HY06),应定期由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 本项目的人工湿地属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选择的植株主要为芦苇、菖蒲、风车草、美人蕉、再力花、紫砂草。参照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写的《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本项目所选用的植株均可应用于污水生态处理。 湿地的植物从水中吸收营养,慢慢枯萎和老化后要进行收割,以保证植株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为了资源化,收割后的老化植株可作为肥料进行综合利用。 污水处理站机器设备维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机油、废抹布等,属于危险固废物,统一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生活污水农田灌溉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充分利用水资源,具有一定的益处,而且在早期我国工业化程度低,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污水中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等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早期灌溉区,农民可以不上化肥,减少了经济投入,从表面上看给农民带来了一些效益。同时,生活污水进行农田污灌也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长期灌溉的累积和水质的超标,对当地的土壤、地下水以及粮食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只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使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完整性影响极小。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⑴要合理选择灌溉对象。植物不同的器官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程度也不同. 一般呈现根、茎、叶、籽粒、果实依次递减的规律。因此,食用根、茎、叶的作物不宜污灌,高粱、玉米等高杆植物与低杆植物相比不易受污染,非食用目的的植物如棉花、林木较适宜污灌,但污水回用于城市园林植物至少要经过二级处理。因各地二级污水来源不同,水质复杂,以及不同植物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不同, 所以,二级污水回用于城市园林植物要有选择地使用。如:对草坪草、灌木、乔木可以利用,而某些对水质较为敏感的花卉,如万寿菊等,则要慎重使用。绿色食品不宜污灌。中药材更应杜绝污灌。 ⑵要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食用果实的作物在生殖生长阶段不宜污灌。这个阶段作物生长旺盛,果实吸收养分多,吸收的重金属等污染物也多。如小麦在灌浆期应杜绝污灌。根据现有的污灌经验,利用污水灌溉的优先顺序依次为:播前灌,非苗期,苗期。气温低时优于气温高时。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清污混灌或轮灌,防止灌水量过大引起污水大量渗漏污染地下水。大水漫灌是不科学的,应发展滴灌。而喷灌易使病菌和污染物扩散入空气中,也不宜采用。 ⑶要考虑污水的种类和土壤、地质条件。不是任何种类的污水都可以用来灌溉的。不可用作灌溉的污水有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试剂、农药、石油炼制、焦化和有机化工等行业排放的污水。喀斯特地区或活动含水层低的沙地就不宜污水灌溉,因为在这类土壤和地质条件的地区进行污水灌溉污水容易渗漏会污染地下水。 6、厌氧池沼气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厌氧池既不消耗动力、运行稳定、管理简便、剩余污泥少,且还能回收能源(沼气),建在绿化或菜地下,不占地。但在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污水停留时间长,出水中部分指标未达标排放标准等。因此,目前项目产生的沼气还不能收集回用,只能经0.5~1.5m高的排气筒排放。 由于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少量的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会发生燃烧或爆炸,厌氧发酵池投入使用后会产生沼气,因此,如果因维修需要打开池内含有沼气的厌氧发酵池活动盖时,禁止有明火或点燃的烟头接近。另外,对于需要维修的厌氧发酵池,在清除内部的原料后,不能马上下池,要向池内鼓风,排清池内的沼气,下池前还需用动物先放入池内做一下试验,确认无危险后方可下池。 7、社会及环境效益影响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本项目已列入2011年广州市城建系统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属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建设成运营后,基本上不直接产生经济收益,主要效益体现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 项目建设前,花都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基本上采用雨污合流,明沟排放,缺乏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严重影响了当地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洛场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完成,不仅可以去除污水中的一般性污染物质如BOD5、CODCr、SS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去除大量的如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物质。改善水体水质,使之满足国家标准及广东省地方标准要求。项目实施,既保护生态环境,又美化了乡村环境。 8、产业政策及选址可行性分析 (1)产业政策合理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国家发改委第号令,2013年2月26日)和《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本项目属于鼓励类项目(即“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因此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 (2)选址可行性分析 根据《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选址应根据建设现状、地形特点、受纳水体条件及环境要求等确定,并结合生态公园、周边景观进行建设。 选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如下: ①符合所在乡镇、村总体规划布局; ②应位于当地村民聚居区的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 ③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村内的荒地、坡地及河边滩涂地等,不占用良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④尽量利用地形、地势,一般选择地形有适当坡度的地区或地势相对较低处,以满足污水收集管道重力自流要求,避免污水提升; ⑤应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位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⑥有利于尾水排放,能够适应扩建的用地需求。 根据《关于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国土意见的复函》(穗花国房函[2014]1119号),项目管道、污水检查井等全部沿地下埋设及施工,不改变土地性质和权属,不涉及新征地用地,工程完工后按原貌恢复路面;项目人工湿地用地在《花都区花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中规划为:基本农田615.30m2,园地1709.17 m2。根据现场勘查,人工湿地用地位于洛场村服务范围的南面,一体化厌氧池位于北面。根据现场勘查,污水处理设施用地现状均为园地,不占用良田,且位于当地村民聚居区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的侧风向。项目人工湿地、一体化厌氧池处于整个污水管网末端,满足污水收集管道自流,便于收集污水,且用地靠近铜鼓坑,便于处理的污水达标排放,用地周边主要为园地,能够适应扩建的要求。总体而言,项目人工湿地用地符合花山镇总体规划布局及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引的选址要求。 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噪声等对周围影响较小,并采取了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使污染物达标排放,不改变当地的环境功能,符合广州市城市建设和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且具有水、电等供应有保障,交通便利等条件。项目周围没有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带等。故本项目选址是合理的。 9、污水处理设施日常维护管理 (1)排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①排水管道:应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堵塞立即疏通。由于接口处易松动,弯头处易堆积淤泥,应定期检查管道弯头和接口处。室外塑料管道在长期日照下,易产生裂纹,因此布设排水管道时应考虑到其使用寿命,如发现开始产生裂纹,宜进行管道更换。 ②雨水排放明渠:雨水排放明渠应定期进行疏通,以免造成渠道堵塞,雨水溢出;没有混凝土抹面的渠道应注意渠道两岸土体或岩体的稳固性,在多雨地区尽量采用混凝土明渠排放雨水。 (2)污水处理设施维护与管理 ①污水处理设施的启动需要专业人员操作执行,各村庄应专门配备1~2人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②定期对格栅池、沉砂池、调节池厌氧水解池以及应急消毒池池内的污泥进行清理,每年清掏一次。此外,需安全专人定期对水泵、控制系统等进行检查与维护。 ③人工湿地植物栽种最好在春季,植物容易成活。如果不是在春季,如冬季应做好防冻措施,夏季应做好遮阳防晒。人工湿地在植物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其进行及时收割、处理和利用,一般的植物收割时间为上半年的3~5月份和下半年的9~11月份,并定期对人工湿地内的杂草和植物残体进行清理,以防止人工湿地的堵塞。暴风雨后,湿地床上植物发生歪倒,要及时扶培,排除积水。 10、突发事故应急措施分析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池、沉砂池、调节池、厌氧水解池、人工湿地池以及应急消毒池。应急消毒池位于整个处理工艺的末端,其功能主要是为了防止紧急的水体中毒,或进水水质突然改变,带有病毒病害物质的污水或者超标的污水排入附近水体。正常情况下,应急消毒池则做为出水暂存池。 当进水水质突然改变,常规处理后出水水质超标,或人工湿地堵塞等突发情况,污水经溢流渠排放时,在人工湿地的二级出水廊道、溢流渠直接投加1.0%~2.0%(以有效氯计)浓度的漂白粉溶液,做应急消毒。应急消毒池污水停留时间为0.5h,确保水质达标排放。 11、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 为确保本项目达到预期的环保目标,应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测制度,保证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⑴ 环境管理 本项目应设置专职人员对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并且对负责专员进行制度化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环保管理技术和水平。 ⑵ 监测计划 结合项目建成后产生废水、废气的量和区域概况、气象条件等因素,监测重点应是环境空气、水质、和厂界噪声。监测计划如下: ①大气监测 监测时间、监测频次: 监测时间为连续五天;SO2、NO2每天采样四次,采样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07、10、14、19时,每天采样1小时。PM10每天连续监测12小时以上。 监测地点:项目所在地。 监测指标:SO2、NO2、PM10 ②水质监测 监测项目:水温、pH值、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色度、氨氮、总磷、动植物油、总氮。 监测频率及时间:污水排放口每季监测1次,每次连续监测2天。 监测点: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 ③噪声监测 监测项目: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 监测频率及时间:监测时间为一天; 监测时段:昼间8:00~12:00;夜间:22:00~24:00。 每个测点的监测时间为15~20min。 监测地点:沿项目边界外1m包络线依次设东、南、西、北4个测点. ⑶ 运行维护管理费用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日常维护费用主要包括设备定期维护、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薪酬,且污水处理设施只需每年定期进行检查及维护,费用影响不明显。项目运营的前期耗费不多,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后期费用将略有增加。 运营费用由区财政和镇财政给予解决,参照《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维护养护运行费用说明》,按各村人口数进行补贴。区财政补贴8元/人、镇财政5元/人,所以洛场村按3500人计算,每年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费用为4.55万元。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防治措施 预期治理效果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场地 粉尘 洒水降尘 抑制80%以上的扬尘 污水处理设施 氨、硫化氢、甲硫醚、甲硫醇等 进行绿化隔离带设计,针对项目附近的敏感点,增大其绿化带并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积存的垃圾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水 污 染 物 施工废水 SS、石油类 集中截流后,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回用,不外排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生活污水 CODCr BOD5 SS 氨氮 TP 人工湿地、一体化厌氧池;化粪池预处理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标准及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中较严值;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 固 体 废 物 施工期弃土 弃土 运至花都区余泥渣土受纳场 不成为危害该区域的新的污染源 施工期生活 垃圾 生活垃圾 交环卫部门定期清理,统一处理 管道、泵站格栅间 浮渣 交环卫部门定期清理,统一处理 机械设备维修 废机油、废抹布 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污水处理设施 污泥 人工湿地 老化植株 定期收割,用作肥料 噪 声 施工设备 噪声 采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污水处理设施 噪声 种植树木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其他 /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1、做好项目沿线绿化工作,达到净化大气环境、滞尘降噪的效果。 2、施工期间做好雨水的临时排放,避免直接排入沿线河涌。 3、妥善处置固体废物,杜绝二次污染。 按上述措施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可降低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搞好沿线周围的绿化、美化。本项目的投产对附近的生态环境要素空气、水体、土壤和植被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工程概况 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位于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总投资约为653.30万元。本项目一共设置1座人工湿地系统和1座一体化厌氧池。洛场村靠近花都大道的南北片区的生活污水经收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然后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排入市政管网的污水量为120m3/d;洛场村南部的瓦窑塘及大窝岭污水管网由于埋深问题不能流入花都大道市政污水管网,分别设置1座人工湿地系统和1座一体化厌氧池处理这部分废水,建成后污水处理量均为150m3/d。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共2324.47m2。 2、环境质量现状 (1)天马河水环境评价区内的水体水质中,除了pH值达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已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说明天马河口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铜鼓坑花山断面的监测断面水质因子中,TP指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质标准的要求,表明铜鼓坑花山断面区域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2)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SO2、NO2、PM10的监测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现状监测表明,该项目所在空气环境质量良好。 (3)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各监测点的噪声值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的要求,现状监测表明,该项目所在地目前的声环境质量良好。 3、施工期的结论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 噪声环境影响 施工期间使用的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产生的噪声传到施工场界的值将会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对周围的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夜间施工时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评价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水平。如在施工现场设置围墙阻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等。 ② 大气环境影响 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及运输车辆、施工机械走行车道所带来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砂石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起和洒落;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都会给周围环境空气带来污染,其中对环境空气影响最主要的是粉尘。干燥地表的开挖和钻孔产生的粉尘,一部分悬浮于空中,另一部分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和建筑物表面;开挖的泥土堆砌过程中,在风力较大时,会产生粉尘扬起;而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又会造成部分粉尘扬起和洒落;开挖的回填过程中也会引起大量粉尘飞扬。粉尘污染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在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如长时间吸入浮于空气中的大量微细尘埃,不但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而且粉尘夹带大量的病原菌,传染各种疾病,严重威胁施工人员及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粉尘飘扬,降低能见度。粉尘飘落在各种建筑物和树木枝叶上,影响景观。因此评价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如气候干燥时洒水防止扬尘,运输车辆配置防洒落装备等。 ③ 水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场地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对地面水的排放进行组织设计,严禁乱排、乱流而污染道路、环境或淹没市政设施。因此评价要求施工时产生的泥浆水及冲孔钻孔桩产生的泥浆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不得污染现场及周围环境。在回填土堆放场、施工泥浆产生点应设置临时沉砂池,含泥沙雨水、泥浆水以沉砂池沉淀后回用。 ④ 根据主体设计资料,本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0.95万m3(包括开挖土方0.70万m3,管道开挖淤泥及浮土0.18万m3,拆除路面建筑垃圾0.07万m3),回填0.58万m3(回填土方0.34万m3,回填砂0.24万m3),外购砂0.24万m3,产生弃方0.61万m3(包括土方0.36万m3,管道开挖淤泥及浮土0.18万m3,拆除路面建筑垃圾0.07万m3)。项目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人数可达50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按0.5kg/d·人计,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为3t。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加强管理,做到统一收集、统一清运,合理处理。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工程拆除路面建筑垃圾作为建筑物废弃物外运,回填土方从项目区挖方获得。目前项目正处于申报水土保持意见阶段,因此尚未符合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条件。建设单位应按照《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办理排放手续,本项目弃方拟由施工单位负责收集、选址并排放,目前施工单位尚未招标确定,暂计划将项目建筑垃圾运至花都区余泥渣土受纳场,该受纳场位于狮岭镇长岗村(即Y716线2.5km处)。因此,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⑤ 水土流失影响:在项目开挖区域上,雨水径流以“黄泥水”的形式进入沿线河流,沉积后将会淤积河道。同时泥浆水还可造成夹带了场地上的泥土沙石,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评价要求建设项目应通过设置堆土场、加强管理和修复道路绿化带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采取上述措施后,将会减少本项目水土流失的影响。 (2)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 对水环境的影响 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截留大量的污染物,减轻水污染可能造成粮食作物、畜产品、水产品产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污水经收集后集中处理,消除了对内河水系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各内河水系的水质,对实施流域污染的总控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污水排放量:153300t/a(420m3/d); CODCr:10.95/a;氨氮:1.76t/a。 ②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项目污水厌氧池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污水长期沉积,会产生恶臭。恶臭来源于污水类物质的恶臭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台物的微生物厌氧、好氧过程产物或不完全产物,主要污染物包括H2S、NH3、臭气等。由于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在外环境的空气作用下能迅速扩散。因此,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明显的影响,不作定量计算。 ③ 对声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不设置提升泵站,营运期噪声主要污染源来源于调节池中污水提升泵运行时产生的声音,由于调节池是埋地的,产生的噪声量较小,经类比调查,其源的源强50~70dB(A)。考虑到绿化以及传播距离的衰减等因素对噪声有一定的阻尼作用,为进一步减少生产噪声的影响,评价要求对生产设备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如采用低噪声影响的污水提升泵、将噪声大的设备集中放置在远离项目敏感点的一侧、于污水处理设置周围尤其面向敏感点的一侧种植树木等,以确保本项目的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④ 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主要是格栅池截留垃圾、沉砂池去除颗粒物,厌氧水解池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以及人工湿地中枯萎和老化的植株。另外,还有污水处理站机器设备维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机油、废抹布。产生的格栅池截留垃圾、沉砂池去除颗粒物应统一外运。废机油、废抹布等,属于危险固废物,统一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老化的植株定期收割并用作肥料。污泥应定期由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理。 二、建议 1、施工期间污染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对于施工期间的噪声防护,应严禁高噪声设备在作息时间(中午或夜间)作业,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施工部门应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远离声环境敏感区,以减少噪声的影响。对于建筑废料,必须妥善处理,可请专车外运建筑固体废弃物,防止污染周围环境,在运输过程中,车辆应注意清洁运输,避免沿途撒漏泥土。对于开挖的地表土壤,应就近在管道沿线设置若干个临时渣土场堆放,并派专人负责管理,对于靠近灌渠的道路沿线,加强绿化,截留“黄泥水”;待管道铺设好后,再将开挖的土壤复填进去。工程竣工后要加强绿化,恢复植被到原来状态; 2、做好设施的日常维护,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杜绝污水事故排放。 3、建设单位对环保工作应高度重视,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接受当地的环保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各项污染防治措施逐项予以落实、并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 4、在施工期内,要严格按规范文明施工,事先制定出施工期的相关环保措施,纳入施工调度检查内,切实把环境污染影响减到最小; 5、切实落实本环境影响报告中的各项环保措施,并要经环保管理部门验收后,项 目方可投入使用; 6、关心并积极听取可能受项目环境影响的附近居民等人员、单位的反映,定期向项目最高管理者和当地环保部门汇报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同时接受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综合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见,项目建成后,污水经收集后集中处理,消除了对内河水系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各内河水系的水质,对实施流域污染的总控制有着积极的意义。本评价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满足本报告表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前提下,水、气、声达标排放,不会对当地环境质量产生明显不利影响,符合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按我局花环监字〔 〕 号审批意见要求搞好污染防治工作。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注 释 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 其它与环评有关的行政管理文件 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本项目所在地地表水水系图 附图3本项目所在地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图4 花都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图 附图5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6项目区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图 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 4、声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